火槍,目前更是帶領工匠們進入了嘗試鑄造的環節。
現在奧拉夫看著這兩位老牧師是越看越順眼,心中已經決定只要研制出第一門火炮,就給兩位老牧師獎勵十英畝土地和兩個奴仆。
不一會奧拉夫的房間內響起了橫琴悠揚的聲調,橫琴的音色與豎琴接近,但是稍顯渾厚一些,一般冰島和北歐的吟唱詩人就習慣用豎琴或橫琴演唱古老的神話或史詩英雄。
奧拉夫心情隨著悠揚的曲調也變得越發的輕松,他的眼神固定在桌面的紙張上,口中喃喃自語。
“強國之本,一手在握了!”
視線放到桌上的紙張,奧拉夫用中文和冰島文字寫的正是他調研完長嶺山礦場的心得體會。
奧拉夫首先去了長嶺山銅礦,見到了負責人亨特先生,然后在亨特的陪同下看了高爐煉銅的流程,同時也見到了奴隸礦工從礦洞背出礦石,再由負責碎礦的工人在河道旁的工廠,利用水力設備粉碎篩撿,最后倒入高爐煉制。
目前三座礦場,只有采銅廠能夠正常有正常的有產出,但是平均每天開采的數萬磅的礦石中只有一千多磅銅礦石,而且含量還不高,一般積攢十天才能煉制一爐,一爐能煉出三百多磅的銅礦。
銅礦廠伴生的金礦也開采了不少礦石,但是因為含量不高,經過加工后得一個多月積攢才夠煉一次,大約一爐也能出二百磅黃金。
奧拉夫與亨特交流后知道了現在銅礦和金礦的礦脈伴生交叉,而且亨特找到的是半露天礦脈,因此開采起來不算太難,等到礦工們再往下挖個幾十英尺,礦石的含量就會增高了。
相比銅金礦,西部的煤礦也還不錯,同樣是半露天的礦脈,而且煤炭質地不錯,燒起來煙霧不算太大,但是由于這個煤礦在長嶺山的山中,所以運輸不便,目前礦工們一多半的時間在開路修路,為將來運輸煤礦做著準備工作。
奧拉夫發現后讓跟隨自己的吉爾森去通知巴肯斯城的黑石,要求黑石多派些人手幫助煤礦負責人羅伯特修建平緩好走的石子路,方便開采出煤礦后往外運輸。
奧拉夫也檢查了燃燒的煤塊,發現煙霧并不少,可是考慮到自己前世接觸到的都是處理過的蜂窩煤,所以就能理解,然后奧拉夫就想到用煤塊進行煉制銅鐵,還有就是替代取暖做飯的木材。
溫度更高同時更耐燒的煤炭絕對是比木柴更優質的能源,但是奧拉夫可看了他從歐洲買的諸多書籍,其中說了煉鐵如果用煤炭,雖然熱量更高,可是由于煤還有許多雜質,會嚴重影響銅鐵的質量,因此目前歐洲各國煉鋼鐵還是用木炭為主。
奧拉夫想了半天才意識到自己犯了經驗主義,忘記了時代不同,后世是先把煤炭制成焦炭,然后利用不含硫的焦炭與鐵礦石反應煉制,最終能煉制出高品質的鐵汁。
問題是奧拉夫對于煤炭如何煉制焦炭并不太清楚,所以他想了半天,最終只能暫時考慮將煤炭應用于取暖做飯和澡堂燒熱水等民生方面了。
至于研究焦炭煉鐵的事情,奧拉夫覺得還是以后找歐洲的專家、科學家們去解決吧。
當時奧拉夫在看完銅礦、金礦和煤礦后,北長嶺山的鐵礦場奧拉夫也去看了,他在鐵礦場負責人愛德華的帶領下實地查看了鐵礦廠的開采進度,也知道了愛德華的困難。
原來長嶺山北部鐵礦礦脈呈南北分布,而且深度在三百五十英尺以下,即便是最上層的滲透帶也在一百英尺以下,這對于現在的生產力來言開采難度很大。
目前唯一的好處就是愛德華已經確定找到了鐵礦的淺層,只需要在北長嶺山的馬薩峰山腰斜著向下開采,幾十英尺就能見到礦脈,這是愛德華通過山澗溪流和雨水沖擊出的長嶺山含有一些鐵礦的石塊判斷的方向。
雖然目前還沒有經過事實的驗證,但是總得進行開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