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鎮臨近東普魯士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交界,在這里駐軍隨時可以東進進攻波蘭,也可以隨時西進攻打梅梅爾堡。
奧拉夫在綠林鎮整軍后就進攻波蘭,雖然大軍進入邊境就被波蘭人發現,但是東北邊境的守軍顯然并不多,面對奧拉夫的大軍完全不敢出城野戰,只能退居城中嚴防死守。
奧拉夫的目的不是攻城拔寨,也不是糾結一城一池的得失,只是要報仇雪恨,羞辱瓦迪斯瓦夫四世。
所以大軍并不攻打城池,而是一路劫掠城鎮村莊,騎兵截殺斥候,逼問立陶宛地區駐軍情況等。
三天內大軍勢如破竹的掃蕩了7個鎮子和三十多個村子,也知道了整個立陶宛只有五六千的守軍,不過如果真的攻打城市,每個城市內倒也能召集市民增加兵力,但是要是野戰就沒有那個市民愿意去送死了。
得知立陶宛兵力不足的情報后,奧拉夫召集部將討論了許久,最終決定揚長避短,放棄攻打耗時久見效慢的城邦,而去清掃容易拔除的鎮子和村子,只要能把立陶宛的鄉野變成廢墟,立陶宛也就沒有能力迅速擴軍對付自己,最終也只能在城市的堡壘里守護著老爺和財主們,眼巴巴的看著奧拉夫的瑞典大軍縱橫四野。
在這個時代,窮苦的農奴和自耕農跟城中的鄉紳地主官老爺完全就是兩個世界,兩個物種一樣,鄉下的農民都是活該被剝削,征兵打仗的貨,瑞典軍隊不攻城,城內的老爺們也不會為了鄉野的粗鄙農夫而招募士兵出城阻攔,或者說他們也沒有阻攔的實力。
短短一周的時間,奧拉夫的大軍就兵分5路橫掃了半個立陶宛,推平了32個鎮子,抹掉了上百個村子。
大軍將士們固然是搶的大包袱、小包袱,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但是立陶宛地區的農民們卻遭了彌天大禍。
雖然奧拉夫的大軍沒有夸張到把波蘭立陶宛高過車輪的男丁都被斬殺,但是發現的成年男性凡是敢反抗的都被斬殺了,即便是老實不反抗的成年男性,為防止他們日后成為波蘭軍隊的一員,奧拉夫也把他們跟老人、女性、孩子一起抓捕做了俘虜,讓大軍關押著隨軍趕路。
等到十幾天后整個立陶宛地區的鄉下都被犁了一遍,奧拉夫的大軍也俘虜了男女奴隸共六萬多人。
這個時候滲透到波蘭王冠領地的斥候也跑回來不少,匯報了波蘭人組建了貴族軍隊和農奴軍隊前來的消息。
奧拉夫知道面對波蘭人的貴族軍隊,即便是七八千人自己的軍團也絕對不是對手,于是就很知趣的帶著大軍和俘虜的六萬多奴隸離開立陶宛,回到了梅梅爾堡。
現在是一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沒有哪個國家缺人,如果不是戰爭不停,土地兼并問題的加劇早就讓歐洲各國烽煙四起,內戰不休了。
但是奧拉夫缺人,他把一半的俘虜送去波美拉尼亞公國做農奴,然后給烏拉夫去信,讓烏拉夫派遣船只往返北海和波羅的海,把剩余的農奴送去冰島,再從冰島等待文蘭的船只去文蘭做白奴。
雖然歐洲大多數自詡文明的國家都廢除了奴隸制,但是奧拉夫顯然是不準備隨大流,他知道文蘭的發展需要奴隸,所以就急切的要把波蘭人送去文蘭做苦力,這個事情處理得當倒也不怕人說,畢竟是偏遠的北美殖民地,歐洲的老爺們也沒人愿意打聽殖民地的事情。
可是波美拉尼亞公國把強擄的波蘭立陶宛人當做農奴,這個消息還沒傳出波羅的海地區就引起了文學家、宗教界、科學界乃至貴族們的口誅筆伐。
每個人都給奧拉夫寫信,或者到梅梅爾堡登門拜訪,勸阻奧拉夫的野蠻行徑。
可是奧拉夫卻完全無視名流貴族的勸阻,只是說:“我波美拉尼亞公國自有國情在此,若不用農奴則民生難以為繼,你們看俄羅斯不是也還有農奴嗎?他們自號第三羅馬帝國尚且不廢農奴,我大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