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亞公國自然不肯讓東蠻子比下去了。”
因為奧拉夫的這一席話和對待貴族名流的態度,很快波羅的海以及德意志地區甚至新教聯盟諸國中都在議論奧拉夫,并且給他冠上了一個“北蠻子國主”的稱號,以表明嘲諷他倒行逆施的惡行。
奧拉夫對所有的情況都清楚,但是他不需要沽名釣譽,在他的字典中實用才是第一位的。
波美拉尼亞公國的男性大量戰死,女性大量遷徙去冰島,所剩的人口減少了五分之一,土地閑置,草場撂荒,正是需要勞動力伺候的時候。
波蘭立陶宛是毒害梅爾克爾的仇人,舉國臣民都是仇敵,不管是削弱波蘭還是強大自己,把波蘭農民俘虜充實波美拉尼亞公國和文蘭都是必須的基本操作。
俘虜的波蘭立陶宛人根本無法令人放心,從語言到民族習慣和信仰都跟波美拉尼亞公國人或維京人不同。
為了徹底統治他們,只能將他們變為農奴,從國家法理上規定他們低下的身份和限制他們的諸多權益,這樣才能通過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導他們放棄民族習慣和信仰、語言,投入維京文化圈。
奧拉夫的追求一開始就是堅定地,那就是建立戰功維護自己的地位權利,持續的為文蘭輸送人口。
繼承波美拉尼亞公國得到歐洲立足點和基本盤,然后擴大波美拉尼亞公國的疆域,人口,擴大兵權實力等。
這個目的只要能達成,什么名聲完全不在奧拉夫的眼中,因為他并不打算做一個有巨大名望的賢臣名士,而是做一個手握權柄的英雄人物,只有手里有兵有人有錢,誰敢當面說他北蠻子國主?
奧拉夫對各種微詞言論只當聽不到,烏克森謝納也樂得奧拉夫的聲望變差,所以他反而是唯一沒有反對奧拉夫的大人物。
在俘虜都被送走后已經過去了半個月,此時波蘭大軍已經擊敗了哥薩克義軍,但是沙俄也不負眾望的出兵了。
沙俄的五萬大軍加入戰場瞬間頂住了哥薩克義軍的潰敗事態,即使波蘭大軍是由科涅茨波爾斯基親自統帥仍然難以擊敗沙俄哥薩克聯軍,最終雙方在基輔城外進行了一場大會戰,目前會戰的消息還不明朗,但是奧拉夫并不認為科涅茨波爾斯基能夠占到太大的便宜。
奧拉夫一直在梅梅爾堡練兵,靠著從波蘭劫掠的糧食牛羊馬匹和金錢等,大軍的日子過得十分愜意,每天的訓練也十分用心,練槍時更是絲毫不需要心疼彈藥,不過效果也是很好的,起碼現在整個大軍團拉出去跟波蘭軍隊會戰也不用擔心潰敗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