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斯尼來寧早就在寒冷且貧瘠的芬蘭呆夠了,聽了奧拉夫的話不禁聯想起南岸豐富的物資物產和發(fā)達的商貿、廣闊的人口,急忙躬身答應了。
不管是經濟水平還是人口數量又或者糧食物產等波羅的海三國在當前的時代總是超過芬蘭的,畢竟現在還沒有工業(yè)化,芬蘭優(yōu)質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目前極少被利用開發(fā),僅靠農業(yè)的話產能自然是遠不如對岸的波羅的海三國。
奧拉夫不等回報給烏克森謝納和三王冠宮堡就讓耶斯尼來寧先派挑選手下文官接管立陶宛三城城主,接著又寫了請功的文書親自去了什切青。
面見了烏克森謝納后奧拉夫笑著說受到首相書信時已經占據了三城,所以就討要了三城,至于五十萬銀元波蘭人無論如何也不給,說是聽說首相大人只要兩城,若是奧拉夫也只要兩城便會奉上五十萬銀元,同時要給奧拉夫和首相再送五萬銀元。
奧拉夫當即表示不可,最終還是簽訂了波蘭割讓三城的條約。
烏克森謝納冷笑一下,也不追究奧拉夫言語中的恐嚇,只是笑著稱贊奧拉夫是北歐第一名將,甚至是歐洲第一名將,因為德意志地區(qū)的戰(zhàn)況如今還是僵持南下,英國的兩萬多大軍已經參戰(zhàn),但是新教聯軍也只是奪回了科隆和上洛林、普法爾茨三個諸侯國而已,萊比錫堡如今也是又易手一次,整體局勢還是短時間內難分勝負。
烏克森謝納目前只求新教聯軍中唯一突入德意志南部的華倫斯坦能拿下維爾茨堡,這樣就能東西兼顧普法爾茨和薩克森,新教聯軍的整體局勢也就占優(yōu)勢了。
奧拉夫看了諸多戰(zhàn)報,也分析了情況,他得出的結論是,天主教聯軍和新教聯軍在德意志地區(qū)交戰(zhàn)現在都是不得民心,劫掠殺戮在德意志地區(qū)中部和北部已經長達十幾年,幾乎是一代人成長的時間,所以除了躲進山林和城邦的少數人,大多數子民逃亡后,德意志戰(zhàn)場上已經沒有多少人了。
沒有人也就沒有辦法保障后勤,士兵們深入德意志中部地區(qū)后基本上就要自己耕種,加上沒有統(tǒng)一的總帥,大型戰(zhàn)事也很難打出,打不出一錘定音的殲滅戰(zhàn),兩派勝負至正恐怕就要年的時光來熬了。
這個時候奧拉夫突然醒悟了,為什么前世古斯塔夫二世生前兩年就差點席卷德意志,但是他死后,三十年戰(zhàn)爭卻仍舊打了十幾年才結束,就是因為他死后新教聯軍再也沒有一個威望能力足夠的總帥了,與天主教聯軍交戰(zhàn)也就難以發(fā)會出最強的力量。
烏克森謝納似乎擔心奧拉夫要求去前線做總帥,于是多次表示希望他能回國教導大帝,甚至于還搬出了古斯塔夫二世大帝生前下發(fā)的一道王令,是給奧拉夫辦理烏普薩拉大學入學資格和隨意進出聽課,不限時間只要完成功課便能授予畢業(yè)證書的命令。
這道命令奧拉夫也知道,是當年給陛下祝壽后,他令自己做了宮廷教師后的命令,當時古斯塔夫二世是預備著讓奧拉夫就近上學,每周在烏普薩拉大學上三天課,然后再回斯德哥爾摩兩天教導克里斯蒂娜劍術馬術,可是沒等到第二年大學開學大帝就一病不起,之后大戰(zhàn)在即,奧拉夫也一直沒有去上學,但是學生資格卻是一直保留。
奧拉夫看出了烏克森謝納是真的忌憚自己,也是真把自己當成了絕世名將,可是奧拉夫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要是沒有提前知道有利信息,真的跟名將對壘怕是難逃一敗。
現在波羅的海東部已經是形勢一片大好,哥薩克義軍有俄羅斯的支持獨立恐怕在要成為事實了。
德意志地區(qū)的戰(zhàn)況也不需要奧拉夫去插手,奧拉夫更不想去管,因為華倫斯坦都不能占了便宜,奧拉夫自問軍事指揮能力比華倫斯坦差得遠,自然更不敢自找沒趣。
思索再三奧拉夫也就答應了烏克森謝納的要求,同時給父親哈達爾寫信說明自己要回瑞典上大學的情況,并提醒父親繼續(xù)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