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京概念在瑞典開始傳播的時候,奧拉夫又讓人把《赫魯特家族》、《冰島圣人哈達爾》進行印刷出版,同時把冰島的吟游詩人調到斯德哥爾摩,讓他們在瑞典開始宣傳這兩本書中的故事,為維京人概念和哈達爾、奧拉夫、海格、烏拉夫等英雄輩出的家族造勢。
隨著史詩故事成為口口相傳的趣聞故事,奧拉夫知道火候到了,又讓諾倫成立了一家名為《維京》的報社。
維京報社一周刊發一次,內容是歐洲各國、瑞典各地的趣聞大事,還有大幅版面的報道奧拉夫,為他對瑞典的付出鳴與呼,不斷地謳歌奧拉夫這位慈父為國為民的情懷和行為,同時還有部分內容是奧拉夫近些年在軍校的講課內容和開學畢業的諸多演講稿,以顯示慈父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教育家和哲學家,更是仁慈的君主。
沒錯,奧拉夫現在做的就是大搞個人崇拜。
作為后世的來者,奧拉夫很清楚輿論的作用,如果不是輿論,印度的名聲為什么會這么差?非洲和大洋洲、南美洲無論好與壞總會殺死沒人關心,不也是輿論的導向嗎?
美利堅的開國之君華盛頓明明是個喜歡印第安人人皮工藝品的劊子手,結果因為有心人的報道,愣是成了能做皇帝卻不做的開國圣賢。
人們總是忽略掉美國作為英國的一部分憑什么要獨立?爭取權利必須要自成一國?
且不說砍櫻桃樹的虛假故事和他本人私德如何,但是奧拉夫一直覺得如果華盛頓是圣賢,那阿古柏和達賴也是圣人了。
反正奧拉夫現在身為橫跨歐美兩洲的維京體系主要領導人之一,一想起文蘭有可能被人帶領著獨立,就憤恨不已,只覺得誰要打內戰搞獨立那就是賣國賊,是冰奸,如果說感覺心里不平衡,對待遇有要求完全可以談,為什么非得掀起內戰尋求獨立?
作為封建君主,奧拉夫已經完全擺正了態度,他對華盛頓之流恨之入骨,但是對遠東的大一統王朝推崇備至,因為效仿遠東的天朝,也是維護自己家族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手段。
所以神王教會在文蘭和格陵蘭、冰島對哈達爾、奧拉夫的身份血脈的神話,那種效仿圣公會和神道教的產物效果很好,已經讓哈達爾家族的群眾基礎牢不可破。
但是在歐洲,神王教會這一套顯然是落后的,面對著路德宗的存在,神王教會短時間內很難為人所接受,奧拉夫就覺得通過各種宣傳和洗腦來掀起對自己的個人崇拜,以此奠定自己的執政基礎,樹立自己的地位。
奧拉夫清清楚楚的記得遠東有一句諺語叫——“新官上任三把火”。
奧拉夫的第一把火是分土地拉攏農民,抓住正規軍。
第二把火是通過維京商業體系幫助瑞典自由農和市民過上比以往富足一些的生活,這樣能夠穩定歐洲市場的文蘭特產價格,更能拉攏住市民和小有資產的自由農。
瑞典人口比重最多的民眾被拉攏,奧拉夫準備放的第三把火就是為自己造勢的“個人崇拜”了。
通過有趣味性的薩迦詩歌軟植入奧拉夫家族的英明神武,指點類似于《三國演義》,奧拉夫覺得既然同時期的遠東大清能夠通過《三國演義》樹立武圣關羽,諸葛亮也能入文廟吃冷豬肉,那自己把以自家先祖和父輩為主角的薩迦傳播出去,未來正在北歐乃至歐洲民間,自家的聲望也能大大增加。
除了詩歌薩迦的出版和吟游詩人傳唱,奧拉夫還通過《維京》報社在報道新聞的同時樹立自己教父攝政公的偉大慈悲正面的形象,現在效果還不明顯,但是等個一兩年恐怕大多人都會對自己崇拜和支持了。
除了這兩個手段,奧拉夫還安排自己身邊的文員和軍校的教師搜集自己的講話和講課內容,準備出一本《奧拉夫文集》。
這種文集算是奧拉夫治國思想和治軍思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