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友好的交流,奧拉夫殿下發布了瑞典帝國與大明帝國建交的國書,并且同意了兩國通商優惠國的21條約定,這標志著我瑞典帝國成為縱橫歐亞美大陸的超級大國,也標志著東西方文明第一次握手……”
……
各種各樣的彩虹屁不僅僅是在派奧拉夫,同時字里行間也是在無形的吹捧大明帝國,好像大明帝國所代表的遠東文明能來西方是屈尊降貴,是值得人期待和激動的事情。
現在是17世紀,歐洲還沒有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千百年來對遠東文明古國的傳說見聞和流露而來的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讓歐洲貴族和文藝界都心中自卑,說起遠東的瓷器之國總是有一副當舔狗的心態。
這種心態在馬可波羅之后又達到了一個巔峰,所以出海尋找中國成為了大航海時代的催發劑,即便是后來發現美洲,歐洲的殖民者仍然是給美洲命名西印度,希望能通過西印度找尋到抵達中國的航道水路等。
這種對遠東文明古國的舔狗心態將會一直持續到一百多年后,知道大英王國的馬嘎尼爾使團覲見“十全老人”后,西方人才對當時的中國失去了敬畏之心,只當成是一般的老大帝國、落后列強。
隨著維京報的脫銷,斯德哥爾摩的各國公使也將消息帶回國內,一周內,整個歐洲掀起了一波“中國熱”,所有人都在樂此不疲的討論著中國和瑞典的建交會對歐洲帶來什么影響。
即使相關的話題已經說了幾百遍,但是人們還是津津樂道,并且驚嘆瑞典帝國繼古斯塔夫二世以后又出現了一位雄主。
奧拉夫是一個近十年在歐洲逐漸響亮的名字,尤其是近五年里更是成為了和路易十三、斐迪南三世、克倫威爾等齊名的大人物,只不過前者是名正言順的一國之主,而奧拉夫卻只是攝政公,但是由于他是先帝古斯塔夫二世指定的新帝教父,因此身份地位也十分特殊。
原本奧拉夫年少得志,又是小地方的貴族出身,各國國主完全不把他當回事,人們普遍認為奧拉夫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但是隨著波蘭國王被奧拉夫吊死,瑞典首相和王太后相繼被奧拉夫斗倒,人們逐漸意識到奧拉夫可能已經成長為了新的北歐雄獅,又或者說他的做派為人遠比古斯塔夫二世野蠻無禮,殘暴可怕,所以隨著瑞典和大名建交后瑞典帝國的聲望提升,奧拉夫也徹底被歐洲的人們稱呼為“北歐巨熊”。<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