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強颶風來襲。
不過在劉延拓的帶領下。
金林山谷中的山民平安度過。
不過廣東其他地方的百姓,特別是廣州府和肇慶府兩府的百姓就沒這么幸運了。
數(shù)十萬百姓遭災,農(nóng)田被毀,房舍坍塌。
甚至廣州府城也受影響。
十多日后。
消息八百里加急,傳入京師。
在京師監(jiān)國的太子朱高熾命人開倉賑濟災民。
并任命郭瑄為廣東巡撫,與廣州右布政使李汝器,廣州知府吳彥銘一起負責賑災諸事。
不過讓朱高熾等人沒有想到的是。
很快在廣州府下的新安縣,會出現(xiàn)一支足以左右大明的力量。
六月二十日。
黃家村土豆和紅薯成功收獲第一桶糧食。
而玉米也已開花。
劉延拓也命人用一木桿將玉米苗固定住。
如此只需等花謝后,便可結(jié)果了。
劉延拓估計最多下月十日。
第一桶早熟的玉米就能產(chǎn)出。
這簡直就是金手指。
劉延拓也沒想到自己會穿越到明朝。
還帶來了一袋玉米,紅薯,土豆。
雖然不多。
但是土豆和紅薯,看那兩大桶。
劉延拓估計最少也有二三十斤吧。
而廣東一地氣候濕熱。
如今還只是六月,完全可以在播種一次。
如此今年底在產(chǎn)出個百來斤完全沒問題。
再加上玉米的產(chǎn)量。
如此明年初。
三種高產(chǎn)作物就可以全面推廣給山谷中六千五百五十六人的山民種植了。
而有了這種高產(chǎn)作物。
劉延拓不僅可以保證這些山民再也不缺糧食吃。
還可將周圍幾萬山民都吸引過來。
使得山谷之中人口更多。
一舉兩得。
而眾山民看著只是一小袋數(shù)個土豆,紅薯。
就能種植出兩大桶。
而且聽劉延拓所言。
今年還可以再種植。
產(chǎn)量足可再翻一番。
到明年就足夠讓山民分食。
以后每年種植。
我等還會在缺乏事物嗎。
于是一眾山民都將劉延拓逢若神明。
對劉延拓的計劃,更加堅信不疑了。
于是一眾山民干勁十足的開始了對山谷進行大修建。
一條簡易的土路被平整起來,連接海邊和山谷。
還有一條土路由山谷向深山中連去。
如此保證了礦石和石英砂的運輸。
劉延拓也帶領集中起來的二十位鐵匠,二十五位木匠,二十四位石匠開始打造煉鐵爐和制造玻璃的鉗爐。
說是煉鐵爐,其實就是一個石頭制的石爐。
一面裝填煤炭,另一面連接鼓風箱。
鼓風箱用人力帶動。
練出生鐵后,在用一口大鍋翻炒,在反復鍛打,便可成為合用的熟鐵了。
以此煉鐵,打造鐵器。
沒有動力源。
劉延拓也只能如此簡單煉鐵。
大規(guī)模煉鋼是肯定不可能的。
至于練制玻璃的鉗爐。
同樣是由石頭堆砌而成。
在地上挖一個大坑,上方用磚石堆砌。
將玻璃原料倒入容器中燒制到六百到一千度。
成玻璃液。
之后倒入專門的模具中在加熱成型。
如此便可以此燒制成品玻璃了。
當然玻璃的原料除去石英砂外,還需用上石灰石和純堿。
石灰石這些山民用來刷墻時就會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