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板,老夫有一事不明,還請劉老板明言”
站在船頭,袁峰暄向劉延拓問道。
“袁先生有何話,但說無妨”
劉延拓不在看著前方波濤洶涌的大海。
回頭看了看袁峰暄,問道。
“劉老板為何要給百姓掃盲,為何要免費給六歲以上孩童教學”
袁峰暄捋了捋胡須,問道。
這一點不僅是袁峰暄的疑惑,也是鄭源興,陳賀文的疑惑。
在三人看來,這簡直就是善舉。
而且是大善那種。
別忘了劉延拓教授的可是在大明,甚至在這三人眼中,最不被接受的山民,逃戶。
這些可以和刁民劃等號的黔首百姓。
就這簡直不可思議。
一開始這三人以為這是沈繼鶴道聽途說。
就算劉延拓真有教育山民之舉,也應該在極小的范圍內進行。
也就是沈繼鶴好言相勸。
又聽說了劉延拓的過往。
這才決定,先過來看看開業的情況。
但是看到開業的盛況。
又和一部分劉延拓麾下的山民接觸過后。
三人相信了。
山民提起劉延拓。
那已經不能用感激涕零,感恩戴德來形容了。
那就如文曲星加觀世音下凡。
頂禮膜拜。
而且這些山民無論是跑堂,打掃衛生的店伙計,還是負責收銀,記賬的賬房先生。
幾乎人人都能認識很多簡單的字,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這還不算。
一些人的心算能力,甚至讓三位先生都嘆為觀止。
文字功底,也讓三位先生大為驚訝。
比如就是一個跑堂,端茶倒水的小生。
也能在書案前奮筆疾書。
寫一些門頭,窗花什么的。
問題是字還還寫的四四方方的。
還有些人甚至可以自行在書中的妙句摘抄下來,當對聯使用。
這可不是一個人啊。
只要是跟著劉延拓來的。
無論老少,基本皆如此。
而有些新的店伙計,賬房先生,掌柜,甚至還跟著這些老手學習。
由這些老前輩教授讀書識字,數算之學。
不僅這些,劉延拓還大量招募了年輕的工匠,學徒,船工。
也在集中由劉延拓親自負責教學。
由此,三人才徹底相信。
只是劉延拓為何如此,這三人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有句話不是說了嗎,有教無類,這些山民,這些黔首百姓,甚至這些工匠,匠人之所以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之所以會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我覺得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這也是他們被隨便拿捏,隨便欺負,隨便欺壓,隨便坑害,隨便荼毒的最根本的原因,更何況這些人對我是絕對忠誠,而我的命也是他們所救,也會將他們當成自家的親人,這不僅僅是報恩,也是讓他們學會生活的技能,至少出去當個掌柜或者賬房先生可以吧”
劉延拓看了看袁峰暄,又看了看走過來的陳賀文,鄭源興,笑道。
“可是這可是幾萬人啊,劉老板一人是怎么教過來的啊”
鄭源興聽后,問道。
“其實很簡單,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即可,每日不貪多,每個人學會三到五個字就行了,有紙就用紙,無紙就用泥板,木板,石板,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東西學習,對于那些學得快的,有天賦的,就給他們一天學十個,甚至二十個字,之后就是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問答,互相查漏補缺,老帶新的學習,哪怕對于最笨的,也不要打罵和說教,而是耐心教授,悉心教學,如此一天一人平均可以學習五到八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