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也能學習一百五到二百四十個字,而部分天才,天賦高的,一月甚至可以掌握五百多個字,如此也就是個月,哪怕最差的也能掌握個近千個字,生活是肯定沒問題了,更別說我還創造出來了一些簡化漢字,并用偏旁部首標注了讀音,如此學習,書寫也會更加方便,簡化字上手快,一學就透,學會了簡化字,在去學習如今天下通用的繁體字,那就輕松簡單容易了”
劉延拓微微一笑,向三位先生說道。
三人聽后大驚失色。
簡化字,繁體字,讀音。
這都是些什么啊。
其實這些都是劉延拓按照后世的習慣來的。
畢竟這個時代所用的文字,其實都是基于文言文體的繁體字。
這對后世接受簡化文字學習的劉延拓來說,也有些復雜。
畢竟劉延拓雖然是學霸級人物。
但劉延拓更偏理科,而不是文科。
所以劉延拓在一開始教學之時,就選擇了按照后世習慣,教授山民,孩童簡化文字。
之后再用繁體字一一對應學習即可。
至于讀音,一開始劉延拓打算直接用漢語拼音,拿來就用。
所以劉延拓決定采用大學之時,學到的注音漢字來標注讀音。
所謂注音漢字,是以民國時期大家章太炎的記音字母為藍本,由當時北洋政府頒布推行。
包括了二十一個聲母,十六個韻母,合計三十七個偏旁符號。
后來擴大到四十個。
這些完全就是以漢字偏旁部首為基礎所標注的讀音。
相比于明朝時期以文字標注讀音的辦法,要簡單,也更實用。
當然有了注音漢字,文字讀音也必須要統一。
不過這一開始也讓劉延拓犯了難。
因為這個時候的大明官話有些類似于后世江淮方言,也被稱為下江方言。
這在明太祖朱元璋詔修的洪武正韻中就有定義。
這是一種以宋代中原雅音為正的官話體系。
哪怕是朱棣遷都北京。
這套官話體系,朱棣也沒有廢棄。
所以在明朝,北京話和后世北京話根本不一樣。
反而和后世的江淮方言,也就是南京話差不多。
但是這劉延拓不會啊。
而且劉延拓也是在攻入新安縣和進入廣州府城后。
在從各個方面得到了一本完整的洪武正韻。
所以在一開始教學中。
劉延拓并未以如今的大明官話為主。
而劉延拓也不可能采用劉延拓所熟悉的江西話或者廣東話吧。
所以劉延拓思來想去,一咬牙一跺腳,萬般無奈下。
決定采用后世的習慣。
用普通話給漢字標注了讀音。
由此也解決了最基本的教學問題。
于是有別于明朝其他地方,如今劉延拓麾下這些山民,匠人,鄉民所學的。
不是粵語,不是江西話,也不是明朝官話。
而是普通話。
當然拿到了洪武正韻后,劉延拓也不打算更改如今的讀音。
不過劉延拓會進行雙語教學,兩種讀音都學。
畢竟如今劉延拓得在大明內賺錢不是。
學好大明官話也不沖突。
“注音,簡化字?劉老板這些可以給我們看看嗎”
陳賀文說完,劉延拓命人拿出了一本劉延拓自行編訂的兩本小冊子。
上面用毛筆寫著各種簡化文字,以及四十個聲母表,韻母表。
三人見此,都大為驚駭。
三人也算長期教書育人之人。
如何看不出這簡化文字和注音的意義。
難怪這劉延拓能大規模的進行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