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行。
不過對于那些新加入的山民,掃盲和培訓是肯定少不了的。
說不定這之中會發現幾個失落的人才也不一定啊。
畢竟雖然大明已經建立了五十多年。
但是還是有很多元庭遺民,大賢極其后代不愿意為大明效力,隱居山林的。
說不定能被劉延拓遇上呢。
除去文學院以外,科工學院也是劉延拓建立的重點。
所謂科工學院,其實就是科學院和工學院的結合。
主要教授的對象是那些有八百多人的匠人,船工和學徒工。
當然劉延拓也募集了很多山民和匠戶子弟進入科工學院。
這些人除去識字認字外,最大的內容就是各種科學知識。
劉延拓到不會期望他們全部都能理解。
廣撒網,只要有幾個天才能夠理解就行了。
其他人只要能現學現用就行。
這也算為未來科學人才培訓工業化人才積累開一個頭。
雖然劉延拓非常期望能夠快速實現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積累。
但是沒有人才支撐,工業化最終也只能畸形發展。
要想全面實現,劉延拓必須要足夠的人才支撐才行。
先開個頭,再慢慢擴大。
有了人才,工業化還遠嗎。
最后便是軍事學院了。
這軍事學院是以護衛隊為基礎設立。
專門培養護衛隊各級將官和軍官的學院。
在招募組建護衛隊之時,識字認字就是護衛隊中每一個人必須要學習掌握的知識。
不僅是識字認字,什么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包括劉延拓從廣州城內命人掏來的各種兵書戰冊,古今各種軍事戰例。
也都是護衛隊和軍官學院必學的內容。
劉延拓希望自己的軍隊不僅要有足夠的戰斗力,也要是一支有文化,有修養,有紀律的軍隊。
所以知識學習,兵法學習,戰例學習,文學學習就是必須學習的科目。
可以說劉延拓的護衛隊雖然只有五千人,就算加上新編入的三千水手,也只有八千人。
而核心戰力如今還只是最早的那五百人。
但是劉延拓的護衛隊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組織最嚴密,軍容風紀最佳的軍隊。
要是劉延拓所期望的武器到位。
成為這個時代最強王者強軍。
也只是早晚之事。
除去學院設立外。
另一件大事就是船廠被劉延拓拉了起來。
而且劉延拓給船廠下的任務并不是建造廣船,福船,浙船這些船只。
這些船劉延拓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得到。
哪怕是沈家,和福建那邊的一些造船廠也是有關聯的。
給劉延拓弄來福船并不難。
所以劉延拓根本不想弄這些船型。
而是兩型和大明各種船只完全不一樣的船型。
第一種船則是劉延拓用來運輸的船。
類似于后世荷蘭人所設計的笛型船。
這種船最大的特點就是吃水線以上內傾,貨倉大,甲板小。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荷蘭人為了避免上稅而設計的。
不過對于劉延拓來說,根本不需要這樣。
劉延拓所設計的新式笛型船,船底采用平底設計,這倒是和中式帆船一致。
不過在船的前部削尖,如此便可減少水的阻力。
貨倉級大,從下到上一共有四到六層貨倉。
這根據噸位不同來定。
甲板后方一般有兩層到四層的上層建筑。
這些也是根據噸位不同來定。
至于最核心的風帆,劉延拓采用了中式硬帆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