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弘之前就要外出歷練,中間出了事,這才回到了武侯府,如今身體剛剛恢復(fù),聽聞端陽大會即將召開,呼喊著要一同前往。
眾人出了襄陽城,一行直奔巴州而去,巴蜀大地毗鄰荊州,有近半的地區(qū)在山地之中,自古便籠罩著神秘的色彩。
如今宇文浩陣法小成,可以操縱山川之力,巴蜀多山,正好讓自己熟悉如何借山川之力布陣。
行進(jìn)五日,風(fēng)平浪盡,諸葛青云一行終于到了伏虞城。
這伏虞城背靠凌云山,相隔只有數(shù)里,凌云山地勢奇特,景色俊秀,武侯陣法三卷提到“學(xué)陣者不至凌云,則如井底之蛙也。”
進(jìn)入伏虞城地界明顯感覺到一股香火之氣,城外佛堂,道觀甚多,城中百姓也給人和善的感覺。
一路奔波,人困馬乏,其中諸葛弘大病初愈,宇文浩沒有修行真氣,更是疲憊,幾人準(zhǔn)備在伏虞城找了客棧,就地落腳。
“距端陽大會之期還有三日,今天我們便在城中落腳,明日一早前往凌云山。”在客棧安頓下來的諸葛青云開口道。
“這凌云山乃道家勝地,進(jìn)山后需好好感受一下這名山勝景。”葛慶中在一旁開口道。
“如今山上儒家,佛家鼎盛,道門卻有些日趨沒落了。”諸葛青云了解的更多開口道。
“這是何緣故?”宇文浩問道。
“賢侄有所不知,百年前此地傳言有神仙顯圣,而且此山地形確實(shí)奇特,后來儒家、佛家相繼在此建下書院、廟宇,如今漸漸發(fā)展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弘開口解釋道。
“我等上山需得禮敬,我觀這山下香火鼎盛,想來平日上山的人也是不少,明日我等便與眾人一起上山。”宇文浩開口說道。
次日清晨,天剛朦朦朧朧,城外已經(jīng)有不少人分三個(gè)方向朝凌云山趕去。
“老人家這人流分成三股是怎么回事啊?”城外宇文浩買了四柱香,開口向賣香的老人家問道。
“年輕人一看你就是外地來的,這凌云山上有儒家的書院,道門的觀宇,佛家的寺廟,這三股人流便是前往這三地。”老人家明顯經(jīng)常遇到有人詢問,也不以為怪,熟練的解釋道。
宇文浩聞聽此言,凝神向三股人流看去,果然儒道釋三家人流服飾各有不同。
眾人在老人的指點(diǎn)之下,隨著前往道門的人流往山上走去。
“道兄來自哪座觀宇?也是要上山參加端陽大會么?”人流中一名道士打扮的少年,自來熟的湊上來打招呼道。
“在下武浩,這是我二弟武弘,和家中長輩,不知小兄弟姓甚名誰,哪里人氏?”宇文浩開口問道。
“小弟峨眉山金光觀靜言是也!”年輕道士開心道。
聽了小道士的回答宇文浩一陣無語,這還靜言?怎么感覺有點(diǎn)咋咋呼呼的。
果不其然小道士一旁有位中年人開口道“靜言此番大師兄許你下山增長見識,但讓你一路少言,你可記得?”
聽到此言語叫靜言的小道士悻悻的閉上了嘴不在說話。
“老師您可參加過這端陽大會?”宇文浩開口向身邊的葛慶中問道。
“這端陽大會雖是三教盛會,但只請荊蜀之地的各門派參加,我卻無緣,不過我江南每三年一次的中秋論道我曾參加過數(shù)次。”葛慶中回道。
“這端陽節(jié)大會在峨眉山、青城山、凌云山輪流舉行,今年正由凌云山負(fù)責(zé),這可是荊蜀之地的盛會啊!”諸葛青云這個(gè)“本地人”開口道。
“二弟可參加過這端陽節(jié)?”宇文浩向同行的諸葛弘問道。
“小弟沒有參加過,這端陽大會初時(shí)只是儒道釋三家辯證大會,經(jīng)幾十年的發(fā)展如今已經(jīng)成了荊蜀之地的盛會,也成了年輕一代的比武大會,三教年輕一代都想在此一展風(fēng)采。”諸葛弘有些摩拳擦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