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回洛陽之后,王生等人都收斂了很多,奈何朝上三公失了兩位,如今木已成舟,楊廣身為天子,楊林也不好過分斥責,無奈只得請命留在了洛陽。
趕赴曲阜的王盛國歸來之后一頓添油加醋,最后才取出了先帝遺詔,楊林當堂便沒有好臉色,訓斥了王盛國之后將詔書上呈給了楊廣。
楊廣連忙起身,接過看了許久,不知心中何想,最終揮了揮手道“即有先帝遺詔,此番非爾之罪,王御史受累,著升為吏部從三品侍郎中。”
王盛國謝恩退下,楊廣當即諫道“老臣認為儒官只需不結朋黨,陛下仍當重用之,當世教化不可荒廢。”
楊林乃是楊廣叔父,楊家嫡系,其言語眾士族無人敢違,早朝草草結束,楊林一人回到了王府,當天喝的大醉,一個人在書房之中掩面哭泣,連呼先帝名諱。
如今大隋外有仇敵,內有兵亂,內外交困之時楊廣卻自斷雙臂,大廈將傾,楊林雖然勇武仍難免心中之悲痛。
公元615年秋,突厥可汗進貢金銀十萬兩,牛羊數千頭,拜楊廣為圣可汗,楊廣聞之大喜親自前往,不想被突厥可汗圍困于雁門關外。
好在楊宇率九龍衛拼死護衛,最終九龍衛戰死大半,只剩兩支隊伍護著楊廣歸來。途遇李淵率眾救駕,擊退了突厥叛軍,自此臣服大隋大數年的突厥也不再進貢。
楊廣回到洛陽之后因李淵救駕有功封其為唐國公,隨后楊廣便不再理會朝政,意志消沉,仿佛一下失去了雄心壯志,不顧楊林反對,公元615年末楊廣再下江都。
時任長安牧守的楊太感,聽從謀士李密建議,率兵圍困洛陽,準備截斷楊廣的歸途,打響了士族起義的第一仗。
楊廣南下之后,楊林率眾前往河南等地平叛,洛陽城中只有韓擒虎率五萬大萬留守,面對兩倍于自己的楊太感,韓擒虎固守高城,以逸待勞。
洛陽城外,楊太感上前看向城上道“韓元帥,昏君無道逼走我叔父,如今天下群雄四起,你莫非還不明時勢?”
聽到楊太感之言,韓擒虎厲聲道“你世代食君之??,如今怎可說此言語,爾等束手就擒,與我去陛下處請罪或有活路。”
聽到韓擒虎之言,楊太感直接下令大軍日夜攻城,奈何洛陽城城堅,城內糧草又足,一連三日楊太感居然攻之不下。
正焦急間,后方傳來急報,唐國公李淵趁機率軍攻占了長安,楊太感偷雞不成,反而后路被斷。
無奈之下其棄了洛陽,欲率大軍向南逃竄,后方李淵率眾及時殺到,韓擒虎出城內外夾擊之下楊太感大敗身死當場。
李淵借機收了楊太感軍隊,軍師李密喬裝打扮,一人向河南而去,李淵整合大軍之后足有十五萬之眾言稱駐守長安,以便隨時支援洛陽,韓擒虎已老,也未多言便隨了李淵之意。
楊廣一路南下,到了江都行宮之后,仿佛松了口氣,整個人反而精神起來,宇文化及巡視天下之后便在廣陵長住,只是當年宇文浩有令,宇文化及不敢回莊,每日只是遙望保障湖方向。
楊廣南下之后,宇文化及第一時間勤王,其所率精兵足有萬人,楊廣大喜,封其為廣陵左都校尉,官居正二品,整個江都的防御事夷都交給了宇文化及。
宇文浩逆天命之后便一直思考屬于自己的路,歷時半載,其終于下定決心,舍去外物專修陣道。
其神庭雖關,但是當年神庭之中龍門已現,宇文浩索性便以三皇經為基,內外兼修以陣入道,大成之時拘龍拿脈歸為己用。
宇文浩本已經成就天皇之身,可惜如今丹田有損無法凝聚內力,宇文浩只得如當年一般,從頭一點一滴研究起了陣道。
身為陣道大宗師,宇文浩對陣法可謂高屋建瓴,可半年來宇文浩嘗試布置基礎陣法之時,卻常有所得,其心中大喜,天下復雜繁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