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鎮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小鎮,因為與千年古剎化生寺相近的緣故,鎮上的居民多信佛,鎮長名叫陳顯貴,是個年近五旬的胖富家翁,這一天陳顯貴本來走在大街上,準備去醉仙居去赴劉員外家孫兒的百日宴,結果被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攔了下來說了一大堆不著邊際的話“你們六安鎮是離芒碭山最近的鎮子,那芒碭山上葬著前朝的魏武大帝,我前幾日發現那帝陵風水早在百年前就被地龍翻身所破,龍脈已變成兇地,本來一般的墓地也沒什么,幾百年過去,尸骨早就化成塵土了,只是這帝陵就不同了,帝尸因為棺槨的保護往往幾千年都不會有大礙,我就留了小心,在那觀察了幾日,果不其然發現每到夜深之時便有鬼物在那地宮內修行,太陰之氣濃郁不散,我估計那魏武大帝的帝尸早已啟靈且修有所成,依我看來再讓它修煉個百十來年,這天下間就沒有能制住它的人了,我決定就這幾日探入地宮滅了那帝尸,若成功便罷了,若不成功我便是身死之局,半個月后我若不回來,你便快讓鎮上居民搬離此處,晚了怕那地宮陰氣泄露連累到你們,到時候怕是你們一鎮的人都要遭殃,切記切記!”
這一番話把陳顯貴說的云里霧里,這六安鎮西百里處便是芒碭山不假,芒碭山上葬著魏武大帝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可是那帝陵極為隱蔽,本朝立國時便想過來把威武大帝的陵墓毀掉,幾萬大軍在芒碭山挖掘了三年都不曾找到帝陵的準確位置,眼前這個只有十幾歲的青年憑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本事?就是修道之人也不該有如此能耐才是,再說這青年,面容普通,衣著樸素,只是眼睛明亮的如星河閃耀,背上背著一柄被破布裹著的劍,手里戳著一根竹杖,雖說陳顯貴時時提醒自己修仙之人也有放蕩不羈不修邊幅的,但是這個形象還是難以讓陳顯貴有信服之感。
陳顯貴雖然不信這個青年說的話,但是聽他的談吐也料定不是一般人,斟酌了詞語說道“這位小哥,想來也是修仙之人,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本事真是讓人羨慕,你說的我也都記下了,不過我這六安鎮每年都會供奉化生寺香油錢,那化生寺里高僧眾多,我雖是凡夫俗子,卻也聽聞對付妖邪鬼怪這佛門最是在行,不如我帶你去化生寺那里,若真如你所說,那化生寺必不會袖手旁觀,到時候你們合力去芒碭山,豈不是多些把握?“
不料想那青年卻搖了搖頭,說道“這事我已告知與你,怎樣決定便是你的事,我這便去了。“說罷,不等陳顯貴有何反應,便轉身徑直走了。
陳顯貴喊了兩聲“留步”,也不見那青年停下,只轉眼間便消失不見了。
“怪哉!”陳顯貴嘟囔了一句,晃晃悠悠的奔著醉仙居走去。
等到到了醉仙居,主家劉員外把他迎進去坐在主桌主位,一桌子鄉紳紛紛勸酒,那陳顯貴也是好酒之人,自是來者不拒,一頓酒席喝的是天昏地暗,等到陳顯貴酒醒已是第二天上午,昏昏沉沉的躺了半天,晚上用過飯后便又睡了過去,等到第三天一睜眼,才又想起這件事來,心里始終放心不下,卻又不知該怎么辦,思來想去,只得將事情本末修書一封,交予一個健仆,吩咐趕緊送到化生寺,交給那里的高僧定奪。
健仆走后只一日,便有一個和尚踏空而來,不理會滿街跪倒的百姓,直直尋到陳顯貴家中。陳顯貴聽到消息,急忙小跑出來跪迎。那和尚進了陳顯貴的宅院,也不入堂,就在院內站定。
這和尚瘦高黑臉,身著一身青色僧袍,面黑無須卻有兩道尺長壽眉,端的是法相莊嚴,他一手施禮一手攙起陳顯貴,口誦佛號道“阿彌陀佛,陳施主請起,貧僧法號慧承,為化生寺伏魔院首座,昨日我寺接到施主的書信,方丈師兄便讓我前來,事情頗急,還請施主將此事再細細與我等說來。”
陳顯貴口稱不敢,一邊將這僧人讓進前堂,一邊努力回憶,把見到那年輕人前后的所有事都一五一十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