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這玩意,關(guān)鍵的是纖維,不僅僅是麻類有纖維,竹子也有纖維。
不過若要用竹子作為原材料,那么紙藥的配方也要更改。
優(yōu)質(zhì)的樹皮和稻草其實也可以考慮,畢竟宣紙的原材料就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的,奈何現(xiàn)在首先沙田稻草就未必能找到。
不過造紙的周期很長,比如說宣紙,按照古法制作的話,把漂白算進去需要一年。
朱信的技能,可不管造紙的時間加速,他只能提出構(gòu)思,先嘗試著研究研究。
小批量制作其實沒必要花那么長的時間,要燉爛大塊肉需要八小時熬煮,燉爛肉片,高壓鍋燉個兩小時差不多了。主要是確認工藝,還有紙藥合不合適,沒必要造那么多。
“這玩意前期只有投入,沒有收入啊!”秦松算了算,難免說了句。就奇怪,好好的,怎么要辦一個造紙上,而且還是官營的作坊。問題前期還不賺錢,讓管錢的她多難辦啊?
“也不僅僅是官方投資,也向社會拉贊助。誰要入股誰入股,反正孫氏和朱氏入三成股,誰有興趣誰入股。到時候賺錢,再把利潤按照股份比例分紅!”朱信表態(tài)。
“這前期只是改良造紙工藝,萬一改良不出來,那是不是還要投錢?”秦松反問,不過知道孫家和朱家要入股,神色稍微好了一些,至少不是純虧本。
也不怪她小氣,就說孫策麾下的財務真不好當。
本身商業(yè)活動就不發(fā)達,最發(fā)達的九江和廬江,估計也要明年才能為州府輸血。
問題還有福建郡和廬陵郡在吸血。
近三萬的戰(zhàn)兵需要養(yǎng),好在輔兵減少到兩萬,否則會讓原本困難的日子雪上加霜。
只是如今天下動蕩,孫策毗鄰劉表、曹操和呂布,戰(zhàn)爭隨時一觸即發(fā)。
哪怕孫策和呂布有盟約,這年頭的盟約說到底就是一張廢紙。
最糟糕的情況,大概需要一打三,沒有足夠的物資儲備,怎么打?最后不都是燒錢么?
“前期嘗試并不需要花費多少,畢竟原料都是草、樹皮、麻和竹子這類廉價品。揚州多山,這類東西價格并不高。”朱信回道,“周期大概也就三個月,只要第一批試驗有成品,那么自然可以知道后續(xù)研究的方向。甚至,第二批就可以考慮擴大生產(chǎn)。”
“揚州這里,可沒有那么多讀書人,就算把紙張造出來,難道還能和潁川紙比?”秦松還是有些猶豫。這年頭最好的紙張是潁川紙,最近這段時間荊州紙也開始上來。
主要是文人墨客都在那邊,帶動紙張消費。其他地方,讀書人少,那把紙造出來也沒用。
比如說宣紙,直至唐玄宗之后,江南開始發(fā)展起來,這宣紙才出現(xiàn)。
最早還是皇帝想要好紙,于是地方貢上去,只是貢品,產(chǎn)量沒那么高。
直至宋朝這江南真的成了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這宣紙才開始批量生產(chǎn)。
沒有讀書人作為支撐,這紙張用來做什么?
比如說蔡侯紙,這原材料就不好弄,更別說工藝還費時費力,最后產(chǎn)出還不多。
一刀紙的價格,比竹簡貴了不少。
尤其品質(zhì)還那么好,不利于存放,公元105年都已經(jīng)有蔡侯紙,但這玩意到現(xiàn)在也沒有能夠完全普及。其他布帛絲綢不好書寫,價格還賊貴。最后普遍的,還是木櫝和竹簡。
秦松看不起造紙術(shù),就有這方面的考慮。她可認為,隨便搞搞就能改良好造紙術(shù)。
真就那么容易的話,那么自蔡侯紙出來之后,這近百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人能改良出來?
“這玩意,利國利民。若是官府不投入,那么指望誰能自覺投入?若是官府怕虧錢,就能不投錢進去,那么還不如大家都回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