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龍煌在與叛軍決戰之時過,有顆流星從空中劃過,整好落在了交戰雙方的正面戰場之中!
流星雖沒有給大軍造成巨大傷亡,卻大大影響了叛軍的士氣。
邊章與韓遂認為流星并非吉兆,叛軍士兵也認為流星不詳,于是軍心大亂。
董卓到達武功城外,得知叛軍因為流星軍心動搖,連忙給靈帝上了文書后,立刻派兵突襲。
一路追擊掩殺,邊章和韓遂最終敗退金城郡堅守,不給董卓軍任何可乘之機。
董卓見形勢逆轉,于是派遣三萬人追擊西涼叛軍,圍困金城郡榆中縣。
孫堅見董卓如此冒進,給董卓分析道:“叛軍城中無糧,必然要靠外面轉運糧草。我請求率萬人斷其糧道!”
“您再以剩下兩萬大兵繼后,叛軍必困乏而不敢戰,若其逃入羌中,我等眾軍并力征討,則涼州可定。”
董卓貪功,沒有聽孫堅的“廢話!”
就在他一心想攻破城池獨吞頭功的時候,邊章、韓遂分兵屯于葵園狹,反而斷了追擊部隊漢軍的糧道。
董卓親率三萬人進攻羌人,結果在望垣縣被包圍,正在形勢十分危急之時,又傳來了追擊部隊撤退的消息。
董卓見情況不妙,忽然戰神附體,急忙下令讓士兵修筑河堤,對外宣稱捕魚,實際上卻悄悄讓士卒從河堤下溜過河岸,從而順利突破包圍。
董卓雖然沒有損失多少兵馬,但也沒有立下什么客觀的戰功,此役之后,涼州已然徹底失去了朝廷的控制!
185年臘月,朝廷大軍因戰不利,班師回朝!
而一些涼州以外的地方也一樣受到了涼州之亂的波及,也因而改變了一些未來大佬的命運。
出征時,調發幽州烏桓三千突騎,前中山相張純曾經向朝廷自薦統領這支軍隊,但是卻選擇了當時的涿縣令。
這位縣令不但英俊帥氣嗓門大,而且記性好,師從大儒盧植,為人講義氣。
而他能夠被相中擔當統軍重任,大概和他曾率數十騎與鮮卑數百騎交戰得免,并嚇得鮮卑不入塞的光輝歷史有些關系。
此人便是白馬將軍公孫瓚了!
然而因為此次左車騎將軍董卓分發軍餉糧草的原因,再加上龍煌生死不知,烏桓人也認為龍煌死了,很不給公孫瓚面子都叛亂回家了。
張純本就因落選而懷恨,便對前泰山太守張舉說:“烏桓也叛亂了,朝廷又壓制不住涼州賊,聽說漢王也陣亡了,漢朝要完了,我們也造反吧!”
張舉、張純便聯合烏桓,聚眾十余萬作亂。
而那位勇敢的涿縣令則因而承擔了討伐張舉、張純的重任,一度取勝,卻因過度深入陷入包圍——糧盡!
涼州之亂不僅在地方上掀起了波瀾,對中央也產生了一些微妙的影響。
漢靈帝偏愛幼子劉協,但長子劉辯是何皇后所生,其最大的后臺莫過于被任為大將軍,封慎侯的舅舅何進。
為了廢長立幼,靈帝不得不扶持宦官與持恒外戚勢力。
原本歷史上靈帝扶持的宦官蹇碩早早的就被龍煌斬了,因此,靈帝只能將目光放到了張讓,趙忠兩個大宦官身上!
繼而,張讓成功成為了八校尉之首,他仗著皇帝撐腰,很快取得了足以壓制何進的地位。
但是,他預見到這不足以讓他高枕無憂,為了一勞永逸,他想通過涼州之亂作文章。
以推薦龍煌出征的名義,讓龍煌遠離京城,從而達到其剔除政敵的目的!
張讓的如此想法,又將大陰謀家司馬懿牽扯了出來!
……
武功城內!
時間很快到了中午,馬云鷺休息了幾個小時,經過龍煌的治療,也終于能夠下床行走了。
面對眾人,馬云鷺含羞帶怯的那絕美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