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此處,趙微笑了笑“相信這件事,對于那些儒家學子來說,更是嚼不爛的,是以都涉獵一些,并無壞處。”
趙禎身為帝王,身邊時常會舉辦些清談盛會,但畢竟注重自身修養(yǎng)的儒家實在太多了些,即便有些別家別派的學說也參與進來,往往都是儒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將其擊敗。是以趙微如此功利的觀點,還當真是頭一次聽說。
儒家之中,小人才會逐利呢。
趙禎來回揣摩了半晌剛才趙微所說的那些東西,消化了一會兒后試探道“那你是認為,儒家并不適合治國了?”
趙微搖了搖頭“儒家非常適合治國。”
“你這小子前后說法完全矛盾。”不過趙禎嘴上如此說,依然示意一旁的老伙計拿了張椅子過來,端坐在趙微跟前,靜靜聆聽,頗有些隆重的意味在內。
“愿聞其詳。”
趙微看著眼前人如此隆重的姿態(tài),頗有些納悶,這老頭居然喜歡談這些?
“儒學追尋的是個人的心中理念,希望可以通過修身成為一個完人,講究的是仁、恕、誠、孝,重視的是三綱五常,靠嚴苛的律法來約束百姓的行為,終究是太難了。并非是難在法律的頒布與實施,而是難在監(jiān)管,難在如何不讓執(zhí)法之人犯法……”
趙禎身為帝王,對此深以為然,輕輕點了點頭,面色上依舊是古井無波的。
“是以若想管理好百姓,只好依托于儒學,加強百姓自身的自我管理。可……百姓太多了啊……如此龐大的百姓數量,如何才能夠將道德二字深深的埋進每個人的心中呢?只有靠儒家學子了……一個人如果只能讓十個百姓明白什么是仁,什么是孝,什么是德,可能有些余力,那要是百個呢……”
趙微沒再說下去,而是留了個白,趙禎也順著思路想了下去,論千萬計的百姓,那需要多少儒家學子才能將這套讓統(tǒng)治階級無比省事的學說維持下去?
“那……有沒有什么法子能夠讓百姓主動的來學習儒學呢?”
趙微笑了笑,現在漢國朝堂不正是用著這個法子呢“有!學儒可以做官!”
趙禎這才反應過來,漢朝自立國以來便是如此。
儒家的思想更方便君主的統(tǒng)治,是以雖未有哪代君王有過要扶持儒學的政策或者言論,就是單純的依著祖宗之法而已,是以無一例外的都在朝著個方向發(fā)展,但凡能成為丞相的,必然是從禮部中挑選出來的大儒。
何為禮?儒家所崇尚的那些“德”,便是禮了。
還不僅僅如此,每次春闈秋闈,科考所考題目,都取自儒家經典之中,這代表哪怕你是兵家縱橫家,想要貨賣帝王家,也得先學儒才行。這跟趙微所言,不謀而合。
雖未有過罷黜百家之舉,但已行了獨尊儒術之實。
想到此處,趙禎剛才對此言論的驚艷之感消退了不少。趙微所言無非就是對目前漢國的執(zhí)政方針做了個總結而已。
當然……能說出這些來,代表所處的視野高度與常人大不相同,確實是有些才華的。
“不過……”趙微心中含笑,刻意頓了一下,果然吸引了趙禎的目光,“不過,儒家雖然能方便帝王治國,但……全是儒家,是治不了國的。”
趙禎沒說話,用手比劃了一個請的姿勢,一旁的老太監(jiān)王凱有些詫異,官家和朝中大儒坐而論道時,才會有此副姿態(tài),于是非常適時的從旁端了壺茶來,給每人斟上了一杯。
“儒家以德治國,必然是建立在對方有德,且能聽懂何為德的基礎上,若是對心中不明德為何意之人講這些,無異于對牛彈琴了。就拿今年汛情來說,若是朝廷每日派些官員,對著黃河之水坐而論道,您猜……這黃河是理他們,還是不理他們。”
趙微想起了歷史上那些腐儒們,畜生已經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了,他還慷慨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