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北朝當局終于坐不住了,對此事做出反應。北朝當局緊急從在京畿駐守的各路軍隊之中抽調十萬人馬前往中原,以解洛陽之圍。與此同時,又發布勤王令,號召北方的各王派遣大軍前往中原助戰。洛陽乃中原大城,是北朝扎在中原大地上的一枚釘子,也是北方聯盟在中原的戰略要地,不容有失,秦王晁顯,齊王晁靖,燕王晁通等各路諸侯主力軍隊雖然都已經在中原作戰,但還是從封地之內抽調軍隊,湊集十萬余人,趕赴中原。
不過前面也說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要想出動,準備、動員、糧草運輸等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而且這倉促湊集的這合計二十萬軍隊良莠不齊,戰斗力不容樂觀。中原方面,北軍戰馬短缺的頹勢終于體現了出來。通常,像虎豹騎這樣天下聞名的精銳重騎兵,每人都要配備兩匹以上的優質戰馬,用以換乘,一匹累了或者傷了,便換另一匹作戰。如今卻普遍每人只有一匹戰馬,沒有多余的可供換乘。而其他的騎兵部隊,每人也只有一匹戰馬,甚至有些人無馬可用,只能下馬步行作戰。在以前,南軍大軍也不是沒有前來攻城過,但是北朝的阻撓,尤其是騎兵的襲擾,都對南朝軍隊構成了很大的麻煩。此地地勢平坦,城外的南軍無險可據,北軍騎兵通常會大兵團機動作戰,在南軍尚在行軍之時沖擊他們脆弱的兩翼,或者漫長的補給線。前幾日,南軍吃定了北軍騎兵戰力不足,便是擺出防御陣型,穩穩地向洛陽城推進。盡管困難重重,北軍騎兵還是英勇地對南軍進行攻擊,但是收獲的戰果卻很小,還受到了很大的折損。從此,北軍龜縮不出,南軍得以大搖大擺地對洛陽這座大城進行圍困。
時間一天天過去,眼見南軍圍困洛陽城已長達半月之久,卻是圍而不攻。南軍陣前,鹿角、拒馬、矮墻、壕溝等工事已經修筑完畢,看上去像是做好了長期駐守的準備。封勝等人不知道的是,在南軍包圍圈大營外側面向西北方向的那一排,也做好了同樣的準備。而且在離洛陽城不遠的新安縣、宜陽縣等地,南朝也布有重兵。若是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這些布有重兵的郡縣都是地處洛陽城與函谷關之間。從表面上看,馬伯韜他們打的主意似乎是圍城打援,圍住洛陽城,然后再在函谷關到洛陽城的沿路設伏,意圖殲滅來援的北軍。
若真是如此,那他們的算盤確實打的挺好,但是卻有些輕敵。因為這樣一來,兵力也不免分散,即便手中坐擁六十萬大軍,但分配到那些郡縣的兵力也各才不到一萬人。而且如此大規模的軍隊長期在別人的地盤上駐守,對南朝的補給和經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日子剛好到了來年正月十五日,北朝來援的二十萬大軍終于準備妥當,東出函谷,浩浩蕩蕩向中原進發。自此,南北雙方在中原共投入的總兵力足足有一百余萬,一場大離內戰爆發以來規模空前的大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北朝援軍的統帥名叫黃世奎,乃是成名數十年的老將,又是當年跟隨過離王晁僚和離元皇晁裕隆的三朝元老,今年已經七十余歲高齡。本來,新皇晁邕上臺以后,王玄幾一黨忌憚于他,將他排擠。黃世奎覺得反正自己年事已高,又知道為人臣者當知進退,于是便請辭回家,打算就此頤養天年。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今中央軍都在前線,朝中再無大將可用,離皇晁邕只得親自去往他家中請他出山,拜以上將軍之職。
黃世奎久經戰陣,自然知道,自己手下士兵雖多,但是戰力一般,而朝廷中央軍的主力基本上都被圍困于洛陽城內。他也不指望能單靠自己手下這些新招募來的士卒突破南朝對洛陽的包圍圈,只是帶領大軍向洛陽包圍圈推進。這時候,探馬來報,說在前方的一些鎮子里發現大批偽朝軍隊。
黃世奎將眾副將召集起來,問道“方才探馬來報,說前方大約十余個村鎮中發現賊軍駐守。各位將軍不知有何看法?”行軍主簿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