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這個世界待了十年,期間,三人不僅停留在華夏,他們游歷世界各地,工業革命的野火在歐美點燃,形成燎原之勢,生產力空前大增,此時世界殖民地瓜分潮已經開始進入末尾……
“歷史課本上寫過,再過一段時間,一位大人物將在我廣西出現了”蒙易用他那塑料普通話和薔薇,追說道。
“大人物?”薔薇。
“?”追。
此時的清廷,腐敗深入骨髓,造成軍事上的失敗,導致與西方各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大量的賠款強加到了普通民眾頭上,人民不堪重負,各地紛紛起義。
歷史上封建王朝走向窮途末路的一個重要信號,通常就是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
其實,大清王朝也是如此。從乾隆末年開始,清王朝就陷入了地方農民起義的泥潭之中。盡管平定了大小和桌叛亂,收復準格爾,疆域達到歷史頂峰。
為什么封建社會農民總是起義?其實原因莫過于因生計所迫,而拼上性命求得一條生路。蒙易所說的那位正是利用了這一亙古不變的原理。那場運動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產生的。
他為什么能成功?以下幾點。
一、人民群眾知識淺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在封建社會,我國文盲率極高,再加之鬼神之說在民間十分有“廣闊市場”,這導致人民群眾普遍對真理認知度低下,對于封建迷信傳說辨別能力極低,尤其是在一些相對偏遠地區更要甚之,這無疑是給了這些民間教派以滋生的土壤。那個教這種依托修改正規教會的組織就是在廣西山區生根發芽,經過他與其妹夫馮某努力,幾年時間便聚集幾千人的信徒民眾。
當然了,僅僅靠那么幾千信徒是很難撼動大清王朝統治,但是在這個組織出現了幾位關鍵的大人物,日后成為了這個組織日后壯大的中流砥柱。
二、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召集幾千個信徒之后,這個組織又先后加入了幾位頭領,其中有日后最具影響力的幾位。一位著名人物原本以燒炭為生,且從未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但此人足智多謀,頗具領導力
一個叫石達開原本家境不錯,可以說是日后那組織所有頭領之中,最講義氣,仁義之人,而且他能征善戰,那天國的半壁江山都是他領軍打下來的。在此文武二人組織下,便正規有序地迅速走上發展正軌。
盡管有了相對明智的頭目也聚集了一些信徒有了一些勢力,但是倘若沒有恰當的時機,恐其也很難有所作為。而此時剛好是大清王朝外患危機之時,這給了組織發展契機。
三、大清王朝深陷外患泥潭。
雖然第一次鴉片戰爭在1842年告一段落,但是清廷與英國人的糾纏并沒有就此結束。由于對國際外交見知甚少,再加之盲目自大和剛愎自用,清王朝始終不肯接受失敗,而是與英國等外國摩擦不斷。而這種摩擦除了容易讓國民頭腦發熱而蠻干之外,并無實質性作用,其結果無非是外交失敗而被侵略者進一步打擊。
我們可想而知,當民眾揣著高漲的抵抗洋人之情緒,得到的結果卻是接二連三的失敗,自然會將此等不滿情緒轉化為對統治者無能的憤怒和對統治政府的進一步失望。如此一來,這般思潮恰好被一些組織加以利用,那個天國正是這受益者之一。
四、清廷腐敗透頂,百姓生活水深火熱。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縱觀歷史,華夏古代百姓可謂是世界最為順從的被統治與被剝削者,但同時華夏古代也是爆發農民起義最多的國家,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反差?無非是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大清王朝自所謂康乾盛世之后,國勢急轉而下,等到了道光咸豐
之際已然朝綱敗壞,官員貪腐成風,不少官員為官一方只為搜刮民脂民膏而中飽私囊。道光皇帝本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