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弓弩
現代的弓弩由于制作的工藝和材料的不同,比古代的弓弩要強很多,關鍵就在于弓弩的弩體和弩片,都比古代的先進,在設計上,吸收了現代武器槍的優點,改進了彈道,所以比古代的弓弩更強。
與狙擊步槍相比,弩具有無聲無光的隱蔽優勢;與弓箭相比,弩的穿透力強,射程遠,精確度高。由于反恐和執行特殊任務的需要,從2003年起成為中國j反恐隊員的“神秘武器”。
史料記載
《宋史兵志》
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夢溪筆談》
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于西邊。
其余如《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曲洧舊聞》《容齋三筆》等史料中,神臂弓的射程作“二百四十步”,如《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
神臂弓出于弩遺法,古未有也。熙寧元年,民李宏始獻之入內,副都知張若水方受旨料簡弓弩,取以進。其法以桑木為身,檀為秢,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秥。
由于宋史是元人根據宋代的文獻、檔案編纂的,因此,現在人多數認為宋史中的“三百四十步”是“二百四十步”之訛。問題在于,沈括曾親自參與武器制作的管理,他的記載,分量非同一般。我們后面還會見到,后期的神臂弓,拉力大大縮小,而沈括接觸的是早期的神臂弓,洪邁卻是南宋人士,對神臂弓的變化并未提及,因此,對早期的神臂弓,他未必明了。那么,神臂弓的射程到底是三百四十步還是二百四十步呢?
根據這些史料,毫無疑問,神臂弓的尺寸非常緊湊,同時性能極為強悍。按宋制,二百四十步合三百七十米,三百四十步合五百二十米。人們經常拿它和西方五百年后出現的長弓相比,長弓什么性能?拉力范圍大約35~80kgf,70nf拉力,058米的做功距離,已經接近長弓的極限了,大仰角射擊,使用60g的箭,最大射程不過240米,在西方,長弓的威名經久不衰,但和神臂弓相比,就差距太大。神臂弓的制作工藝早已失傳,難免讓人們著迷、疑惑、懷疑,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它有如此強勁,又如此小巧,認為這些記載“看上去象神話”,因為弩的射擊仰角很小,所以240步的射程也根本不信。那么,按當時的技術水平,神臂弓能夠達到這樣的性能水平嗎?它大概是個什么樣子的。
射擊方式
任何一種弓、弩,當然都能45度左右的初仰角射擊,以獲得最大射程,但弓弩的實際使用方式并非如此。因此,要討論射程,必須在限定初仰角的前提下進行。
從前面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二百四十步”,“三百四十步”,“三百步”這些測試的記錄,都有相同點結果不同,但都很遠;但最關鍵的是,目標尺寸都不大。二百四十步合三百七十米,已經非常遙遠了,要命中“榆木”、“重札”,非瞄準不可,不可能大仰角射擊,除非這些目標有十米以上的高度,以及相近級別的寬度。
神臂弓的瞄準方式和前代的弩有所不同。更早的弩,箭比較長,就位后箭頭伸出弩臂,弩手根據目標的距離,以及自身的經驗,在望山上選擇適當高度的位置,和簇尖、目標成三點一線。神臂弓的弩箭很短,僅數寸長,按6~8寸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