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趙國。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四十多歲的荀子聽到從齊國傳來的風聲,不禁沉吟道“齊國新王比起宣王來,似乎也不遑多讓,看來我要去一趟齊國了。”
楚國郢都。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龐煖細細品味了一番,然后贊道“是哉斯言。”
說罷,龐煖走進一處房間,對著正在著書鹖冠子拱手道“先生,學生剛剛聽到齊國傳來的消息,不久前,齊王冀任命魏人范雎為相。因為范雎此人在魏國默默無聞且無官無職,所以,此事遭到齊人非議。
對此,齊王冀辯解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說罷,龐煖看著鹖冠子問道“不知先生對此有什么看法。”
“嗯···”鹖冠子微微皺起眉頭,然后抬頭看了一眼龐煖,道“龐子,你心動了。”
龐煖聞言,張了張口,然后低頭沉默了。
鹖冠子見此,看了看龐煖青黑的胡須,又微微垂眼看了一眼自己灰白的胡須,嘆道“自從你隨為師離趙來楚,一晃就十幾年過去,你也快到不惑之年了。與你同時的樂毅已經名揚天下,而當初在趙國名聲還在樂毅之上的你,卻只能隨為師隱居著書。”
龐煖聞言,立即解釋道“先生,學生并非是認為著書立說不好,其實學生也以為著書······”
話未畢,便被鹖冠子笑著打斷“龐子不必多言,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如今你還不到不惑之年,正值建功立業之際,卻隨為師隱居著書,這的確不妥當,有違人理。”
說著,鹖冠子看著龐煖鼓勵道“齊王能說出‘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樣的話,想來一定與齊宣王一樣好賢。而且,現在齊國稷下學宮諸子離散,齊國人才急缺,正是你去齊國效力之時。”
說罷,鹖冠子笑道“當年為師去趙國之前,曾在學宮呆過一段時間,曾與楚太傅慎子一起聽大賢環淵講解《黃帝書》,并且與齊國大賢尹文子鄒子等人交好。
稍后為師修書幾封,請太傅送你去齊國,并請尹文子他們向齊王舉薦你。”
龐煖聞言,開口道“先生,學生的意思是,齊王重賢,而先生乃是名滿天下的大賢,所以,先生何不去齊國一行。”
“讓為師也去齊國。”鹖冠子一怔,然后輕捻著胡須笑道“為師已經老了。”
龐煖應道“先生何必言老。太公年七十才遇到周文王,滅商興周之后才編著《司馬法》,由此可見,建功立業不用在乎年齡,著書立說也可以在建功立業之后。”
鹖冠子聞言不禁有些遲疑。
此時,龐煖拿起一卷竹簡,展開一看,長嘆道“先生大才,這滿屋竹簡,全都是治國之言,但如果先生空有治國之策,卻只能將滿腹韜略寫在竹簡之上,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而且···”
說著,龐煖停頓了一下,看著鹖冠子道“而且學生也知道,先生當年立趙回楚,也是有心想要建立一番功業的。只是,楚國宗室權柄太重,不得已之下,這才隱居著書。”
此時,龐煖見鹖冠子臉色復雜,再開口道“再說了,這立功與立言并不沖突,太公功成而后作《司馬法》,孫武著《兵法十三篇》而后輔佐吳國,商鞅名就而后述《商君書》,由此可見,此二者也并無先后之分,甚至還可以同時進行。
現在既然由此機會,先生何不去齊國一試。”
鹖冠子聽到這,笑道“也罷,為師也去齊國瞧一瞧,看看齊王究竟是怎么樣的人。”
······
齊國臨淄。
齊武頃王十八年五月初六,田冀率群臣葬先王。
三日后一大早。
就在田冀用膳之時,趙完匆匆走了過來“大王,南部急報,楚軍從我邊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