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秦公嬴連以郎中令李友為主將、衛尉百里都為副將、將軍全旭為偏軍統帥率領合計十二萬步騎大軍北出蕭關,攻伐北方那個與秦國爭斗了數百年的宿敵義渠。
短短數月之間,秦國十二萬步騎大軍在主將李友的率領之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卷了整個北疆草原,隨后更是以無可匹敵的氣勢攻破了被義渠族人視之為精神圖騰的義渠王城。
伴隨著義渠這個被數百年的宿敵被一朝覆滅,伴隨著義渠君父子孤身進入秦國國都涇陽,義渠這個自商朝之時便已經生活在關中西北部的國度自此之后便不再存在了。
對于那片義渠人世代生活著的豐沃草原,在并入了秦國的版圖之后便擁有了它的新名字——北地郡。
在掃除了北方的巨大威脅,將北地郡納入自己的版圖之后,雄心萬丈的秦公嬴連便開始將自己視線從蕭關以北,移向了秦嶺以南。
此時,已經被蜀國侵占了四十年的南鄭之地也就是后來的漢中郡、以及蜀國所在的蜀郡進入了秦公嬴連和大良造吳起的視野之中。
為了將漢中郡重新奪回到自己的手中,為了將蜀郡納入自己的版圖之中,秦公嬴連先是派出使臣出使巴國,想要憑借和巴國聯盟將中間的蜀國徹底孤立起來。
再之后為了開辟從秦國關中前往漢中郡的道路,秦國舉全國之力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將原本的褒斜道險道修筑成了可以供給大軍通行的山間棧道。
等到這條褒斜棧道修筑完畢,十三萬秦國大軍在秦公嬴連的命令之下從關中中部的褒斜道和陳倉道南下漢中郡,奏響了秦國在衰落了數十年之后的反攻號角。
陳倉道伏擊之戰,秦國陳倉大營八萬精卒對陣六萬孤軍深入的蜀軍,此戰秦軍大勝,斬首俘虜了幾乎全部六萬蜀軍。
褒斜道對壘之戰,秦國郿縣大營五萬精卒對陣五萬數量相當的蜀軍,此戰秦軍大勝,斬首俘虜了三萬蜀軍,只余不到兩萬的潰卒逃入了南鄭城中。
南鄭城圍攻之戰,秦國征南大軍十三萬大軍對著南鄭城中五萬士氣低落的蜀軍,此戰秦國大勝,全殲了城中苦苦支撐的五萬蜀軍。
經歷這三場大戰之后,秦國重新奪回了漢中郡的控制權,也將秦蜀之戰的主動權牢牢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為了挽回頹勢也為了重新拿回漢中郡的控制權,蜀王杜乙抽調蜀國之內最后的三十萬大軍進攻已經增兵至二十萬的漢中郡。
第二次漢中郡之戰,秦國二十萬征南大軍對陣三十萬蜀軍士卒,此戰秦軍大勝,斬首了俘虜了其中大多數出身奴隸的蜀軍士卒
戰局發展到這里,蜀國對于秦國來說就不是曾經勢均力敵的對手,而是一道垂涎欲滴的佳肴。
而當這道佳肴擺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秦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拿起餐具對著眼前的美味大快朵頤起來。
攜著南鄭大戰勝利者的強大威勢,數十萬南征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地快速攻入了蜀國的腹地。
數月之后,當蜀王杜乙在華陽城向秦國投降,當最后一座城池落入了秦軍的掌控之中,蜀國也從此變成了一個典籍之上的歷史名詞。
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99年的五年之中,因為之前經歷的四年變法而逐漸強盛起來的秦國開始向著自己周邊的勢力宣示起了自己強大的實力。
正當秦國周邊的小國都在秦國那毫不掩飾的勃勃雄心和秦軍那所向披靡的強大兵鋒之下瑟瑟發抖之時,征戰了五年的秦國卻好似放緩了自己擴張節奏。
在公元前398年至396年這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的三年之中,秦軍既沒有選擇對西南部的蠻夷小國出手,也沒產生對于巴蜀之地的另外一國巴國動手的打算。
在這三年之中,秦國除了在國內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外,好似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