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對于北地、漢中和巴蜀這三塊新近納入秦國的版圖的大力開發之中。
在秦國北境的草原之上,一座座擁有著簡陋營墻的城池拔地而起,而它們則是設立著一座座由秦國太仆設立的馬場、牧場。
有了這些分布在北地郡各地的馬場和牧場之后,原本處在半游牧生活之中的義渠族人漸漸安定了下來,開始慢慢接受自己身上越來越深的秦人痕跡。
相信了用不了多少年,這些曾經的義渠族人便會完全接受自己的秦人身份,到了那時北地也便會真正成為屬于秦國的國土。
而就在秦國所設立的國營大牧場和大馬場改變著曾經的義渠族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這些馬場和牧場的巨大產出也在深深地影響著整個秦國的生活。
在國營大牧場設立的短短數年之后,身在關中之地的秦人們不僅穿上了由羊毛制成的冬衣,更可以在凜冽的寒冬時節喝上一口來自北疆國營大牧場出產的羊肉熬煮而成的熱騰羊湯。
不僅如此,曾經被秦國百姓視之為珍寶甚至想過用來傳家的寶貴耕牛,也在掌握了牛鼻穿孔技藝的北疆牧場的大力馴養之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關中之地那本就肥沃的土地之上。
雖然那些耕牛的價格依舊不是普通秦人可以獨自承擔的,但是幾戶共同購買一頭耕牛的事件卻是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秦國各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耕牛出現在秦國各地的田間地頭,秦國的粟米長勢也是越來越好,隨之而來的就是秦國糧食產量的年年高升。
每到收獲時節,總會看到一個個孩童騎著耕牛行走在田間小路之上,而他們身邊陪伴著的往往都是充滿著笑意的秦國農人。
北疆的大力開發不僅對于秦國的農業十分有利,對于秦國的軍力特別是騎兵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掌握了馬鐙、高橋馬鞍和馬蹄鐵這三樣大幅度降低騎兵訓練難度的利器之后,秦國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的技術條件已經形成,所差的不過是作為騎兵另一個重要條件的馬匹罷了。
而當北疆之上規模龐大的國營馬場設立之后,這些馬場之中飼養著的數量眾多的優良戰馬成為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的強大后備。
短短數年之間,原本只是作為小股部隊執行襲擾作戰的秦國騎兵,也開始了出現了屬于自己的大規模軍團。
這支以云陽軍為番號的秦國第一支全騎兵軍團的第一任統帥,正是在幾次大戰之中展露出自己強大騎兵指揮能力的將軍全旭。
相信要不了多久,秦國的鐵騎將會從函谷關、從北地郡、從隴西出發,踏破那些敢于觸怒秦國的仇敵的疆土。
就在秦國北方的北地郡大力發展國營馬場牧場的時候,秦國南方一條溝通蜀郡新城成都和漢中郡治南鄭的金牛蜀道也在緊鑼密鼓地開鑿之中。
為了開鑿這條蜀道,秦國除了調動蜀郡、漢中之中可以調動的民力之外,更是抽調了前次參與褒斜棧道修筑的少府大匠。
雖然這條名為金牛道的蜀道在建造過程之中產生了許許多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在這些人通力合作之下,這條蜀道還是在一點一滴地艱難推進著。
最終在克服了無數前人從未遇到、也無法想象的艱難險阻之后,這條連接成都和南鄭的“高速公路”終于宣告完成了。
曾幾何時這條名為金牛道的蜀道不過是蜀相武義的筆下的一個假象而已,但是如今這個曾經的設想卻在來自秦國各地的秦人的同心協力之下變成了現實。
經由蜀郡新城成都穿過這條金牛蜀道來到漢中郡治所南鄭城,再從南鄭城出發經過秦國數年之前修筑的褒斜棧道來到關中平原的腹心的郿縣,最后便可直抵秦國此時的國都涇陽。
成都、南鄭、涇陽,原本被崇山阻隔的秦國境內極為重要的三座城池,終于在如今由這條蜀道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