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了面前趙侯趙章的要求之后,魏將龐涓一邊用手中長桿在身旁地圖之上勾畫,一邊開始為魏侯、趙侯、韓侯三人闡述起了自己的分兵策略。
在魏將龐涓的設想之中,此次三晉聯軍將會被分成一北一南兩個部分,其中南部為主、北部為輔。
其實在龐涓原本的計劃之中,是想將三晉聯軍分為三個部分,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同時攻入秦國腹地關中。
但是與師弟孫伯靈在陳國都城即墨的那一次對弈之后,龐涓便決定放棄北方上郡之地突入秦國腹地關中的計劃。
秦國上郡以北的廣大草原不僅僅是縱橫天下的秦國騎兵的天堂,而且還會極大地增加聯軍后勤補給的困難。
一旦以高速、迅猛聞名于世的秦國騎兵對聯軍后勤線發動突襲,那么突入秦國上郡之地的聯軍便有可能處于糧草耗盡的危局之中。
身為一個有著豐富軍事知識的兵家,龐涓清楚地知道如果一支深入敵國境內的大軍沒有充足的糧草供應的話,那么等待它的就有可能是全軍覆滅的結局。
如果這個時候秦國再在上郡之地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的話,北部的三晉聯軍就極有可能還沒有抵達關中腹地,就因為糧草耗盡而徹底失去戰力。
回想起陳國都城即墨城酒肆之中那一場滿盤皆輸的對弈,回想起師弟孫伯靈在北方所布下的秦軍步騎大軍,此刻身為魏將的龐涓知道從北部攻入關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除非三晉擁有一支哪怕不弱于秦國的騎兵,否則三晉聯軍一旦踏入茫茫的北境草原,等待他們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全軍覆滅。
既然已經知道了從北方上郡之地攻入秦國關中腹地是有多么的不切實際,那么魏將龐涓索性放棄了對于秦國北境的攻略,以守勢來防御秦國未來可能會對趙國北境展開的進攻。
在為北境的趙國領土定下了防御的基調之后,龐涓將三晉聯軍的重點放在了秦國關中的東部屏障函谷關以及原屬于韓國的宜陽重鎮之上。
在魏將龐涓原本的設想之中是想將秦國的東部屏障函谷關作為突破秦軍防御的重點,但是在深入了解了函谷關的具體地勢之后,龐涓最終放棄了這一想法。
在魏將龐涓看來數百年前秦國擊敗犬戎、全據關中之后,在關中東部建設的這一道名為函谷關的雄關確實配得上秦公嬴連曾經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評價。
因為函谷關前那一條深不見底的弘農河的緣故,就算擁有數倍于函谷關中守軍的部隊無法在關前施展開來。
因為函谷關關城兩側山塬之上生長著的茂密桃林的緣故,想要抄小道包繞函谷關也變成了一種不可實現的幻想。
可以說只要將函谷關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地處關中平原的秦國便會立于不敗之地,更何況眼前的函谷關不過是通向秦國關中腹地的第一道屏障而已。
從函谷關攻入秦國關中腹地的這一條道路確實是最為快捷的一條,但同時這也是最為艱難的一條道路。
魏將龐涓猶記得陳國即墨那場對弈之中,他和師弟孫伯靈圍繞著函谷關進行了無數次拉鋸戰。
甚至在最后他都將攻取宜陽重鎮的聯軍部隊都抽調派往函谷關前線,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攻下秦國重兵防守的函谷關。
所以這一次魏將龐涓索性調換主要的攻擊目標,將聯軍攻擊的重點從難于攻取的函谷關移向南方無論對于秦國還是韓國來說都無比重要的宜陽重鎮。
魏將龐涓很清楚宜陽重鎮對于秦國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座銅鐵產地,更是一把打開東出中原之門的鑰匙。
銅鐵產地丟了,秦國如今擁有的以出產銅鐵聞名于世的巴蜀完全可以供給秦國的需求;若是東出中原之門的鑰匙丟了,那秦國要想再重新拿回來可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魏將龐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