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這名年輕人說出的這一番話語,在場眾多的魏國酒客們再一次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在這一刻他們的心神仿佛跟隨著這名年輕人的講述,回到了數十年前,回到了那個魏國人才濟濟的年代。
遙想當年,在魏文侯魏斯禮賢下士之名的感召之下,先是孔子之徒、大儒子夏入河西之地講學,逐漸形成了天下人敬仰的河西學派。
其后又有田子方、段干木等名士受魏文侯魏斯邀請來到魏國,由此開啟了魏國朝堂之上人才濟濟的盛景。
可惜這種盛景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伴隨著當今魏侯繼位為君之后的任人唯親,伴隨著李悝、翟璜等老臣的不斷離世,如今的魏國朝堂已經漸漸顯露出人才凋零之相。
反觀西邊那個一向為山東列國所不齒的秦國,在當今秦公嬴連以大氣魄向天下招賢之后,列國士子就像當年奔赴魏國都城安邑那樣西入函谷、去往秦國都城涇陽。
雖然秦國沒有那么多高位可以授予這些入秦士子,但是秦公嬴連還是努力做到按照他們各自的才能授予合適的官職。
或是作為一縣之主官,或是作為秦國中央官署各個部門的屬官,總之這些士子都擁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一席之地。
而且正如秦公嬴連所發《求賢令》的本意那樣,秦國任用選拔官吏一向不以出身、只看才華,這些年來這些入秦士子的官職晉升與秦國本土士子卻是一般無二。
秦公氣魄天下聞名,秦國用人首重公平。
這一句話因為在天下士子之中的廣為流傳而越來越為人所津津樂道,由此山東士子更是絡繹不絕地西入函谷、投奔秦國。
數十年過去,秦國朝堂之上可謂是人才濟濟,就連如今身處魏國安邑酒肆之中這些酒客們也不得不承認,今日秦國朝堂之上的盛景與當年的魏國頗為相似。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又何止這些身在安邑之中的酒客們,就連說出這番論斷的這名年輕人心中也不得不感嘆秦魏兩國在招賢納士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這名年輕人名叫高嶷,出身齊國名門高氏,先祖乃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宗室大夫高傒。
因為父親在齊國朝堂之上屢屢受到排擠而選擇辭官回到封地的緣故,所以高嶷并沒有出仕自己母國齊國的打算。
原本他是打算投奔五年之前遭逢大敗、如今正是用人之際的魏國。
不曾想偌大的魏國朝堂之上卻滿是任人唯親之風,沒有人關心他這個齊人是否身具才能,屢屢碰壁之后他也就索性息了在魏國出仕的念頭。
緩緩吐出胸中的一口濁氣,將心中在魏國這么多天以來所積累抑郁之氣一掃而空,不待周圍那些酒客追問高嶷便將秦國對三晉的第三勝緩緩說了出來。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秦國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積貧積弱的秦國,如今秦國國庫日漸充裕,軍力日漸強大,國勢也是蒸蒸日上。而從秦國崛起中獲益的,除了秦國朝堂之上諸人,還有各地的數百萬戶的秦人們。”
“數百年前的穆公之時,當時日漸強大起來的秦國也曾東出中原,最終卻是功敗垂成。數百年后的如今,重新崛起的秦國再次開始了東出中原的計劃。而這一次秦國的東出,得到了包括數百萬戶秦人在內的秦國上下一致的支持。”
“反觀三晉,過去數十年之間由魏國挑起的三晉內亂,讓原本團結一心的魏趙韓三國不可避免地心存芥蒂。而魏國與趙國之間爆發的一場場戰役,更是讓兩國百姓之間充滿了仇恨。”
“如今雖然三晉為了遏制秦國而走到一起,但是要想使得魏趙兩國之間化干戈而玉帛,又哪里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如今三晉之間的聯盟看似是團結一致,但實際上卻是搖搖欲墜。”
“秦國上下一心,而三晉之間心存間隙。”說完這一番話語,高嶷緩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