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楚國、吳國項氏一族接連對越國開戰之后,作為建國之時就和越國有深仇大恨的陳國自然不會在一旁袖手旁觀。
伴隨著陳國即墨朝堂之上的一道出擊命令的下達,作為此次陳國攻伐越國主將的即墨大夫田午率領著麾下五萬陳軍士卒趁勢攻入了越國國境之內。
這一戰陳國所要奪取的目標不是別處,正是此時越國這個東南霸主的政治、文化中心,越國都城瑯琊。
由于楚國部署在昭關前線的十五萬大軍牽制了越國國內的大部分兵力,再加上故吳之地之中重新復起的項氏一族的阻隔,越國在短時間之內根本抽調不出足夠的大軍來防御自己的國都。
如今的越國就像是一位被繩索死死綁縛住的大漢,縱使其身體具有多么強大的力量,卻也是怎么也發揮不出來。
面對此刻已經被楚國與項氏一族死死限制住的越國,攻入越國國境的五萬陳國士卒似乎是想要將之前越國對于陳國所做的事情全都回報給越國。
陳軍先鋒大將司馬略一馬當先,連連攻克了越國北部靠近陳國的數座城邑,其兵鋒更是直指越國都城瑯琊而去。
在先鋒大將司馬略基本掃清了通往越國都城瑯琊的道路之后,作為陳軍主將的即墨大夫田午果斷選擇開啟了陳國對越國戰爭之中的最關鍵一戰。
瑯琊之戰。
此次瑯琊之戰陳國壓上了自己此次攻伐陳國的全部兵力五萬人,對面的越國為了此戰則是在越國都城瑯及淮北之地征召了七萬余人的大軍。
或許是自恃兵力之上的優勢,又或許還想著自己東南霸主的威嚴,越國并沒有選擇據城堅守而是選擇了與陳國大軍出城野戰。
不過戰役還沒有持續多久,越國上下就已經知道自己是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也正是這個錯誤讓越國最終輸掉了這一場瑯琊之戰。
在此次瑯琊之戰的一開始,面對前方浩浩蕩蕩開來的七萬越國大軍,原本作為攻擊一方的陳國大軍一反常態地擺出了防御的架勢。
以三萬步軍在前、一萬弓箭手居后,陳國四萬大軍組成了一道堅固的城墻,死死擋住了對面將近兩倍于己的越國大軍一輪又一輪地攻擊。
在越國大軍一次接著一次的兇猛進攻之下,一位位陳國士卒就這么倒在敵國的土地之上,永遠失去了回到家鄉與父母親人團聚的機會。
縱使對面的越軍士卒如何的兇殘,縱使親眼見證著越軍士卒手中的鋒利長劍刺入了身旁戰友的胸膛,如同銅墻鐵壁一般的陳國大軍都沒有后退哪怕一步。
陳國四萬大軍地堅守并沒有白費。
在雙方戰事漸漸陷入焦灼之際,在對面越軍銳氣被陳國四萬士卒逐漸消磨殆盡之際,一支人數大約一萬的大軍以天降奇兵的姿態突然出現在了七萬越軍士卒的身后。
從這些士卒身上所穿著的甲胄樣式以及其方陣之中所豎立的紫色旗幟,我們可以得知這支突然出現在戰場之上的奇兵,正是陳軍。
事實上,突然出現在越國大軍身后的這一萬陳軍并不是陳軍之中的普通士卒,他們全都是昔日齊國最為精銳的技擊之士。
當年,伴隨著原本強大的齊國被一分為二成齊陳兩國,齊國靠著重金訓練出來的技擊之士也就被齊陳兩國所瓜分。
也正是靠著這支從齊國那里繼承而來的技擊之士,陳國才能在立國之初、國勢未定之際勉強擋下了來自南方越國的強大的攻勢。
不過雖然勉力擋下了越國幾乎是想要滅國的強大攻勢,但是陳國手中的技擊之士也因為那一場殘酷無比的戰爭而損失殆盡。
這些年來伴隨著國力的漸漸恢復、經濟的日漸繁榮,重新訓練一支技擊之士也被陳國君臣給提上了日程,而這一萬名技擊之士也正是陳國在其后重新建立的。
在重新建立了這支人數大概一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