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渠梁的薨逝,不僅使得整個秦國都陷入到了一片悲傷之中,并且猶如一顆扔進水中的巨石一般打破了列國之間平衡的局勢。
在得到了來自秦國都城咸陽的消息,確認秦國一時半會兒不可能分神之后,此時在位的楚王羋商果斷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開啟了第二次攻伐吳國的行動。
楚國吸取了上一次攻伐吳國失敗的經驗,不再僅僅由一路大軍向著吳國腹地展開攻勢,而是選擇南北兩路同時對于吳國的國土發動突襲。
南方的這一路,楚王羋商以此時的楚國令尹昭奚恤為大軍主帥,統率十萬楚軍從越地出發向著吳國腹地攻伐而去。
這一支大軍的任務便是沿著上一次楚國攻伐吳國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攻占吳國的都城吳城,給吳國以戰略之上的重創。
除了南方這一路比之上一次伐吳之時更加雄厚的大軍,楚王羋商另外在江水以北也布置了一支大軍。
這一支人數大約五萬的大軍,將會在這些年來在楚軍之中名聲鵲起的將軍屈丐的率領之下,從楚國的淮北之地出發自西向東攻略吳國江水以北的國土。
另外這支大軍除了攻伐吳國土地之外,還肩負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即切斷吳國與其盟友陳國之間的聯系,使得陳國的軍隊在一定時間之內無法對吳國起到有效的支援。
為了這一場第二次對吳國的攻伐之戰,楚國動用了整整十五萬大軍,而他們此次的目的也很明確。
那就是趁著秦國內部權力交接的空窗期,一舉覆滅吳國這個自己在東南之地的心腹大患,洗雪當年自己兵敗吳國恥辱。
對于這一點,楚王羋商心中十分清楚、與之交戰的吳國上下心中清楚,那些得到楚國再度對吳國出兵的中原諸侯們心中更加清楚。
當楚國調集了整整十五萬大軍攻伐吳國的消息擺在這些諸侯幾案之上時,那些諸侯心中都難免生出一種兔死狐悲之感。
雖然上一次吳國在盟友陳國的幫助之下擊敗了強大的楚國,但是這一次面對楚國來勢洶洶的十五萬大軍,吳國又能支撐多久呢?
恐怕要不了多久,吳國便會步自己曾經宿敵越國的后塵,成為楚國覆滅的又一個國家吧。
而吳國若是不復存在了,那么楚國要攻伐的下一個對象又會是哪一個國家?而又有誰能夠來阻止這個南方那只已經張牙舞爪、隨時準備噬人的猛獸呢?
想到這里,這些諸侯的目光幾乎不約而同地看向了西方,看向了那個已經多年未曾有過對外攻勢的秦國。
即使這些諸侯心中十分清楚,秦國腹中潛藏著圖謀可能并不會比南方的楚國少多少,甚至還有可能更為巨大。
但是相比較于楚國這個在自己身前,隨時可能將自己吞噬的駭人巨獸,秦國的威脅在這些諸侯的心目之中只能放到次要的位置。
一時之間,這些諸侯們紛紛向著秦國、向著咸陽派出了使者,列國通往秦國關中的道路之上更是熱鬧非凡。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僅僅將身家都押注在了秦國的頭上,也有諸侯在積極調動自己國內的兵力準備積極防御楚國可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動。
比如韓國、梁國這兩個曾經晉國的繼任者,再比如陳國、齊國這兩個從原本齊國之上分裂而出的國家,都紛紛將自己國內的精銳士卒調往了與楚國接壤的邊境之地。
就在楚國大軍攻伐吳國的同時,列國與楚國的邊境之上也是一片風聲鶴唳、隨時有可能爆發一場新的戰爭。
也正是伴隨著這種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楚國對吳國的攻略足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
首先是北路那支五萬人的大軍,在主將屈丐的統率之下他們幾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吳國的江北之地,完全切斷了陳國與自己盟友的聯系。
這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