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城外,秦軍大營之中。
望著自己身前擺著的這張沙盤,觀察著其上丹水之地的敵我形勢,身為秦軍主帥的大良造孫伯靈臉上滿是沉思之色。
也就在大良造孫伯靈面對身前沙盤、心中思索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之際,身為副將的公孫衍卻是站在一旁沉聲向他稟報著數日以來對面楚軍的動態。
自從楚國左徒景明率領十余萬楚軍挺進到丹水前線以來,秦軍和韓魏聯軍所要面對的楚軍人數達到了二十余萬。
首先對比對面楚軍與聯軍的人數,對面的楚軍有二十余萬,聯軍一方也有二十一萬大軍,雙方在兵力之上可謂是旗鼓相當;
再看雙方之間的戰力對比,對面的楚軍雖然在野戰之上不如秦軍,但是其屈丐一部十萬人依托丹陽堅城防守,雙方戰力在攻城戰之中無疑會被縮小;
可以說,雙方表面之上的實力對比來看,秦國所率領的聯軍雖然暫時占據上風,但是卻還沒有說是一定能夠取得這場丹水之戰的勝利。
只是從秦軍副將公孫衍宣讀著來自前線的戰報時臉上的那份笑意來看,這一場秦楚之間的交鋒顯然是完全有利于秦軍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
通過十余日之前的那場初戰,秦軍不僅重挫了楚軍屈丐所部的銳氣,而且讓他們見識到了秦軍在野戰之上的巨大優勢。
如今這支依舊保有近十萬士卒的楚軍只能龜縮丹陽城中,根本不敢與大良造孫伯靈所率領的聯軍主力正面交鋒。
說完了秦軍大營當面的丹陽城中的楚軍屈丐所部,我們再來看看距丹陽城不遠的左徒景明所部十余萬人。
原本這支十余萬人便是奉了楚王的命令前來增援丹陽前線,事實上左徒景明也很好地完成了行軍的任務。
在左徒景明的嚴正軍令之下,原本五日可以順利抵達的路程被改成了四天,由此造成了楚軍士卒戰力的大幅度削弱。
在這種情況之下,這支十余萬人的大軍若是能夠順利抵達丹陽城,完全可以憑借丹陽城的堅固城防及時休整、補充戰斗力。
只是奉了大良造孫伯靈命令潛入敵后突襲的秦軍騎兵根本就沒有給這支楚國援軍休整的機會。
趁著他們戰力受到極大削弱的時機,秦軍騎兵主將、常年領兵在西部和戎族羌族作戰的司馬錯果斷聚集全部三萬騎兵,發動了對于左徒景明所率領的這支楚國援軍的突襲。
此戰過后,這支楚國援軍在遭受到數萬人的傷亡之后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不得不選擇在距離丹陽城不足三十里的地方筑營扎寨,以抵御秦軍騎兵有可能再次到來的突襲。
此時此刻如果俯視這個丹陽前線的戰況的話,你或許會驚訝的發現楚軍雖然表面上由二十萬大軍駐扎此地,但在秦軍的攻勢之下已然變成了兩支互相無法支援大軍。
不僅如此在秦軍騎兵沿著丹水一線不斷襲擊楚軍的后勤補給線的情況之下,遲早有一天這兩支大軍會變成真正意義之上的孤軍。
究竟先吃丹陽城中的屈丐所部,還是先打憑借營寨防守的景明所部,這已經成為了擺在秦軍主將大良造孫伯靈面前的一道難題。
許久之后,默默聽完了這些日子以來楚軍動向的大良造孫伯靈緩緩收回了自己的視線,將目光緩緩看向了身后的副將公孫衍。
“你認為按照如今敵我兩軍之間的態勢,我軍下一步應該如何對敵?”望著眼前這個未來必然會成為接替自己位置的年輕俊才,大良造孫伯靈緩緩問出了這個問題。
聽到大良造孫伯靈問出的這個問題,感受到他話語之中的考較之意,公孫衍面色一肅并緩步走到了他的身旁。
望著眼前這張沙盤之上聯軍與楚軍的態勢,公孫衍目光如炬,思緒在這一刻開始飛快轉動了起來。
片刻之后,公孫衍忽然從腰間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