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給那些富商更合理?
在強大社會體制的約束下,沒有徇私舞弊,沒有濫用職權。
別人做更多的貢獻,憑什么就不能拿更多的好處?
絕對的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
只要公開透明,接受全社會的監管,有本事有品德的人享受更好的資源,沒有人會不服,相反,好人活該做貢獻,才是要不得的思維。
公平了,自然心也就初步安定下來了。
再更多的安,就不是糾結“命”這一層了,而是在“性”上,是在每個人的自我修行上,畢竟,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些人連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哪里會知足?有些人沒本事,又偏生不知足,這本身就不合理,就該修行了。
以上這些,大致就是曙光城將要推行的新系統的骨架了。
一切也主要是圍繞“安”來搭建。
至于“悟”和“得”,那都是之后才需要考慮的事情,亦或者說,“悟”必須與長生革命相搭配,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出來。
“悟”有些超綱,但它又是做好“安”后自然而然的一種成果。
其實新系統能夠做到這些,本質上是已經完成了曙光模式的改革,讓公有的力量成為絕對主體,才有資格去做。
所以,革命,是前提。
而革命之后改換新模式,又是對既得利益者的一次重新洗牌,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這也就注定了曙光城能做的事情,周瑞那邊做不了。
按照“天下為公”這一套,那些曾經跟隨李和造反,打敗21家,改革罪惡之都制度的那批人,就得抗議。
為何?
原本他們跟隨李和,成為了曙光城的新主人,沒收了原本那批資本家的財產,李和做了新的財富分配,他們也才新規則中獲得了足夠的好處。
但是,“天下為公”這一套呢?
要通過能力、品德、貢獻三個主因子和一堆副因子來重新評定。
曾經貧民窟的那些人,哪怕李和在《七劫輪回證菩提》中開辦學校進行各種掃盲和進修教育,他們在能力上依舊是不如曾經那批被打倒的精英的。
至于品德……
只能說貧民窟做的事情事有可緣,而城內不可饒恕的那批已經被李和砍了,剩下的,最終得利的,其實是原本中立的下城區那幫人……
至于貢獻。
他們除了支持李和,其實并沒有打什么硬仗,《七劫輪回證菩提》中守衛罪惡之都,所有人都出了力,他們因為支持李和,可能貢獻多一些,可是后面改成曙光城后,對于城市的發展,他們的確很努力,但有時候光努力是不夠的,最起碼,就算按照新系統的工作權重來算,他們也不占優。
三大主因子都不占優。
那等于什么?
屬于他們的利益會被剝離出去,也就是在曙光城,李和的威嚴足夠他去推動這件事情,可以壓下那些抗議的聲音。
畢竟李和現在等同于“開國之君”。
而周瑞那邊呢……
做不了。
革命軍的性質就決定了,他們在革命這一階段毫不含糊,可再一進步,就是規劃之外的事情了,周瑞強行推進,革命軍內部都意興闌珊,更遑論其他勢力了。
這就是改革的弊端,這就是“得國不正”的弊端。
周瑞是入主執政院的,哪怕有革命軍做基本盤,有炎武衛支持,他也相當于是“先帝禪讓”繼位的,而非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天下。
他不是開國之君,這就是弊端的顯現了……
所以。
當曙光城再次開啟結算法庭,對和諧城的囚犯重新結算以后,就宣布了新系統的推行,相關信息傳到周瑞那里,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