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為一個姓,于京城根基卻完全不同。
柯達南家確如呂云弓所言,在京城毫無根基,其父眼下在官場又仍處于低處,尚入不了真正貴人的眼。
柯若商出身的柯家,卻是京城本土世族,祖祖輩輩真真正正生長在皇城根兒下的京城人氏。
柯氏一族祖上雖出過封疆大吏,可惜一代不如一代,到柯若商這一代,不止僅他一人出仕,且靠著才學搏得京城小小一席之地外,再無其他柯家人在官場。
然縱是如此,柯家在京城的勢力,卻不容小覷。
柯家在朝廷里無甚當官的子孫,但柯氏一族有財,堪比國富那種。
且這還是柯家愿意讓人知曉的部分,不愿意暴曬于陽光底下的另一部分,李橫于前世命鋒刃查過,只查了一半,便再沒查過。
原因只有一個,柯家底蘊濃厚,乃延綿了百年的根基,柯氏子孫不出仕,縱然富可敵國,錢亦能使鬼推磨,那也只是一個會呼吸的大金庫。
不足為懼,不必忌憚。
至少當時尚是如此。
滄林帝能那么痛快地同意柯若商出任瑯琊書院監(jiān)院,李橫揣摩著其中定然也有此因。
當即,前世做為林衡的李橫自然也就中途放了手。
柯家行商,遍布整個大明,票號無處不在,府州縣各地皆可找到柯家的忠明票莊。
忠明,忠于大明,連票號店名都在表忠心。
李橫想著柯家祖上出過的那位封疆大臣,是否到最后的下場不太好,且與當時的皇帝有關?
倘若不然,柯氏一族雖未出族規(guī),強令柯氏子孫不準科舉步入官場,但據鋒刃了解到的情況,柯家雖未嚴明,內部小到稚童,老到掌家的族長,皆知柯家人做什么都好,饒是種田當個農夫亦可,就是最好別去考科舉。
當然了,不考科舉不代表不能讀書。
柯家自有族學,且高聘名師,柯家人雖未個個出口成章,卻也絕對非那等目不識丁之輩。
那是柯家不愿出仕,倘若愿意出仁,柯氏子孫絕然不止柯若商此學官一個。
即便柯若商此非要科舉出仕的柯氏異子,也只是當了個學官。
不管是太學國子監(jiān),還是官學瑯琊書院,柯若商只教書育人,為朝廷培養(yǎng)儲備人才,從不參與政權爭斗,更不與哪一派的豪門權貴親近。
君子相交淡如水,柯若商自來秉從此原則,從不跨過此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