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但并不意味著風(fēng)浪就此停止,蝸角之爭只在明旦。
作為劉備心腹,倚重臣僚,有著經(jīng)天緯地之才,輔國安邦之能的諸葛亮,又豈會不做足準備?
有道是,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
江東對于荊州的圖謀,可非一日兩日,自孫堅開始,便一直有染指荊州之念,不過因為各種因素一直沒有達成罷了。
可讓劉備以張飛換士卒,劉備怎么可能同意?
張飛自光和七(184)年,與關(guān)羽三人起兵剿滅黃巾伊始,便是出入偕同,安眠共床,恩若兄弟,劉備赴宴,二人皆側(cè)立一旁。
二人也不避艱險,隨其輾轉(zhuǎn)各地,不離不棄,出生入死,毫無怨言,已然二十有四年!
更兼張飛有萬夫不敵不敵之勇,長阪一戰(zhàn),僅二十余人,呵止曹操大軍,為其奪得逃命之機,且通兵事,有將才,如此人才,求之不得,豈是士卒可比之?
關(guān)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guān)注即送現(xiàn)金、點幣!
“先生此策甚好,只是何故用益德?不若換做他人何如?”
“不可,張公、君侯武勇天下皆知,若非張公,及君侯,也必是不允!”
諸葛亮一席話,劉備這才懂了!
他們在算計江東同時,焉不知周瑜也會算計他們?
相比關(guān)羽、張飛二十多年的名聲在這里,別人在周瑜面前自然是不值錢,哪怕他諸葛亮一樣如此。
關(guān)張之勇,海內(nèi)皆聞,以彼為爪牙的劉備,可謂如虎添翼,周瑜自是心存忌憚。
倘若以關(guān)、張一人相換,周瑜必然樂見其成,雙翼折其一翼,豈非善事?
只要劉備肯拿張飛交換,便是千員精兵,周瑜也不會皺皺眉頭,因為張飛值這個價。
而且一旦張飛變成周瑜的麾下,周瑜只需施以重恩,然后勸其歸降江東,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漢季風(fēng)氣尚古,重恩之下,改換門庭之事實在是習(xí)以為常。
君不見,春秋戰(zhàn)國之時,各國之人,今日投秦,明日入楚,后日赴趙,漢末亦是如此!
至于關(guān)羽,只能說另類,不能以偏概全,視天下之人皆是如此!
劉備咬牙,重重點頭“便依先生!”
以劉備的智慧,如何想不通其中關(guān)鍵?
如果以別人相換,關(guān)、張皆在劉備麾下,周瑜見劉軍依然有反抗之力,江東軍危急暗藏,如何肯損自家兵力,換一個籍籍無名之輩?
但關(guān)、張其中一人相換,便是劉備再多數(shù)千人,周瑜也不會放在心中。
蓋劉備屢戰(zhàn)屢敗之名,早已寰宇皆聞,千人在劉備之手,對于大局而言并無大礙。
周瑜也不會相信,劉備僅憑多出來一點人,就能在赤壁戰(zhàn)后,和他江東兵馬有一戰(zhàn)之力!
諸葛亮下拜“蓋主公天資明睿,從諫如流,亮幸甚至哉!”
“此皆追前人之步……”
“主公,魯子敬已至!”
劉備話還沒說完,陳到再次到房外通報。
劉備聽后,一如既少言寡語,以點頭表示。
魯肅進入房間見禮“拜見劉使君、諸葛君!”
劉備、諸葛亮還禮“魯校尉(子敬)多禮!”
然后劉備明知故問道“不知子敬前來陋室何事?”
魯肅拱手“奉都督之命,請豫州共商軍事!”
心有算計的劉備點頭道“有勞子敬來此,孤這便隨你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