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龐統(tǒng)由衷的佩服一句“賢弟真能才耳,初入陣營,便想出如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之計,此軍師之職,當由君耳!”
龐統(tǒng)并非沒有破城之策,不過一來是為了配合劉玄等待天時,二來是乘機訓練一下,劉備賬下新兵而已。
此次劉備所率領數千余人,基本上都是在荊州新募將士,如果不趁此機會訓練,恐來日大戰(zhàn)必然有人驚慌失措!
將士如果不親自到戰(zhàn)場一練,就算是平時訓練強度再高,最后一見沙場百戰(zhàn)死,也會心有余悸,戰(zhàn)力直線下降。
但他的破敵之策,無非就是地道戰(zhàn),斷絕城中之水、引通城中豪強、堆土堆之類,這也是攻城戰(zhàn)的幾個有效方法,舍此之外惟有強攻。
不然村夫歷史上,村夫不可能在陳倉打了二十多天,什么辦法都用完了,硬是被對面郝昭刷了一波戰(zhàn)績。
難道是郝昭比村夫強?
非也!
蓋攻城者,遠難于守城者!
一個善守之人,哪怕只有一千兵馬,和十萬人口,在糧水不斷情況之下,卡死十萬人攻城,也未有不可。
若是對方占據地利,且城池高大堅固,再乘數倍也非一時足以攻克……
然劉玄之策不同,他根本就不曾想過要跟此城死磕,他欲另辟他境,故而才能不被題目所限制。
故此非劉玄強于龐統(tǒng),而是劉玄一直是準備混日子,等著時機罷了。
只是看劉備一直打退堂鼓,于是遂有此思,用來打消劉備準備班師之心,因此劉玄便說“玄何如龐生?向使若讓玄攻此城,非人命不足以拿下,萬不敢擔此謬贊!”
誠如劉玄所言,若讓他主導攻下當陽,且在沒有天時幫助之下,其非人命無法克定此城。
而且觀李通守城,不疾不徐,有條不紊指揮著城中將士,其攻城難度無疑又在大大提高!
劉玄之所以跟著劉備北上,就是為了學習軍事能力,日后好建功立業(yè)!
出將入相,是這個時代的規(guī)矩!
哪怕張昭那種純粹文人,也要在戰(zhàn)場鍍鍍金,更何況他這種,準備為季漢中興事業(yè),而投靠劉皇叔的人呢?
“諸公以為此策如何?”劉備習慣性咨詢大家一聲。
故而大家都在此時踴躍發(fā)言,座位軍方第一人關羽則率先講話“臣以為主簿之計甚好,不過不應分開而行,而如軍師所言一般,可環(huán)環(huán)相扣行之,屆時敵軍必然左右為難,我軍也可立于不敗之地!”
關羽認為將計拆分開來用,顯然是漏洞極多,不如將其何為一起,這樣即使再一切不利,也能立于先天不敗之地。
“臣以為,當用下計,此前兩計臣萬不敢茍同,上計佯裝敗軍,若敵軍精明,一詐我等豈非泄露邪?而中策,無非便是苦守,若是敵軍不出,我等豈非白白浪費輜重糧草?
臣竊以為下計誠乃謀國良策,進可攻退可守,實乃進退依據之法也!至于三策合一,看似立于不敗,實則前兩策一如先前所言,過于弄險,且還要分兵而行,當不足以取用。”
劉琰聽后卻不以為然,反而認為下計圍點打援,才是最好的辦法,至于前兩個,不足以用。
隨著二人看法一說,隨后霍峻、簡雍、龐林等人也尾隨發(fā)言,且各自有各自看法,還能從劉玄之計里面,再衍生出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計策,從而使整個計劃變得更加完美……
眾人你來我往,紛爭不斷吵的劉備只感覺腦袋瓜嗡嗡作響,隨后抬頭詢問一直沒有說話的龐統(tǒng)“軍師以為如何?”
“臣以為無論是三計合同也好,其他的也罷,其實并不影響什么。蓋劉君與臣從未想過,要攻下此城,故而任憑明公裁決。
只要能夠拖至天時來足,根本無須計較太多,本來此次便是我等決議練兵,故而九月發(fā)兵而已,主公又有何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