瞇了瞇。
矍鑠大爺也是眼睛一亮,但并沒有做聲,他一直就是秉持了剛來的時候所說,只是聽不發言。
大高個道:“自動駕駛技術肯定是我們國家想要大力發展的,曹深你有沒有計算過,做出全國主要道路的高精度地圖需要多少成本?”
曹深:我能說只用了五百塊么……
“計算過!”曹深喝了口茶繼續道:
“adas 級別高精度地圖精度大約在 50級別,高精度地圖精度大約在 10級別。
因此,我們必須有專業的高精地圖測繪車。
一輛標配車,需要三個360度全景攝像頭,一個前置工業攝像頭。
兩個旋轉式激光雷達用來掃描周圍90米范圍內每個目標上的70萬個點。
激光雷達雖然精度高但波長遠小于毫米波雷達,相較于毫米波雷達輕松超過200米的探測距離,激光雷達性能很難達到150米。
而且遇到特殊天氣,如霧霾、大雨等激光雷達失效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我們的采集車還會配備兩個毫米波雷達,尤其對于高速公路跟車的情景,毫米波雷達能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還有計算間距的陀螺儀和gps系統,車內還至少配置1tb的硬盤用于存儲數據,以及一臺運行分析軟件的電腦。
還有一些溫度、濕度傳感器這樣的。
總的下來,一臺專業測繪車的造價在一千萬左右。
國內主道如果都跑下來并且滿足更新要求,我們計算過至少需要十輛車。
當然,我們自己的車采集下來的數據也只能作為整個高精度地圖的‘基底’。
后續還需要大量的‘眾包’采集,對地圖進行完善,尤其是滿足更新需求。
在‘眾包’采集方面,我們會降低設備要求,裝備用百元級的攝像頭和千元級的毫米波雷達來完成。
只有低成本才能有更多的眾包力量,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
當然,這樣低成本回傳的數據肯定是掃描精度較差的,這就對我們后期的算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對于眾包的車輛,當然是越多越好,我們除了支付他們設備和設備安裝成本外,每一份數據也會支付相應的酬勞。
算下來應該整個成本和我們專業車這邊差不多,甚至可能還要高一點,畢竟數量大。
不過,這還只是前期的數據采集工作。
對于高精地圖制作來說,后期的維護更新才是核心競爭點。
高精度地圖動態與靜態信息并存的特性決定了后期的更新維護會占據更大的工作量。
根據博世在 2007年提出的定義,無人駕駛時代所需要的局部動態地圖數據依據更新頻率可以劃分為四類:
永久靜態數據,更新頻率為1個月,
半永久動態數據,更新頻率為1小時,
半動態數據,更新頻率為1分鐘,
動態數據,更新頻率為1秒。
與當前普通的電子導航地圖更新頻率為一到兩個月相比,高精地圖的更新頻率算是極高了,難度自然也是極大。
這對我們來說也就意味著大量的工作。
不過系深科技目前運轉得還不錯,這部分的成本我們是可以負擔的,請領導們放心。”
大高個和善的點點頭:
“看來曹總為了做自動駕駛,真的是做了不少準備工作啊,很好!
也愿意為國家技術的進步大力投入,不錯不錯。”
在大高個看來,自動駕駛這事兒畢竟真的是任重道遠。
做不出來,錢和精力都打了水漂。
這種事兒,若非是拿了國家的大筆投入,一般公司都不愿意干。
但大高個不知道的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