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這稀奇古怪的問題,倒是把寇準給問的愣了愣。
難道他要給這個少年郎說,他就是寇準嗎?
好在眼前的少年郎性情雖灑脫,但也知方才的問話有些失禮,忙向之拱手道歉,避免了車內氣氛的進一步尷尬。
后那少年郎正襟危坐,于他又談論起了開封城內的美食。對此,寇準到是有些心得,想到妻子宋氏嘗試的新鮮菜品,也說了不少內中的口味。
談著談著,寇準臉上的表情漸漸松弛下來,似乎有很久了,沒有人和他這樣輕松的聊天了。
見著少年郎和他興趣相投,要不了數日又會成為自己的學生。寇準突發奇想,有些想知道,他在別人的眼中,尤其青年士人中,到底是何印象。
“少年郎方才提到寇準,嗯,寇相公,我認為之名不副實,不知少年郎,以為此人如何?”
寇準面帶微笑問道。
對于眼前少年的回答,他還是有些期待的,連身子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
“寇相公嗎?”李賢突聽眼前的大叔問起,有些茫然。
咱聊的好好的美食,他都有些想到這位大叔家蹭飯了,怎么又扯到那位犟老頭上去了?
是的,在李賢對于寇準的初步認知里,那就是位有個性,有抱負,有才能的犟老頭。
除了個性,非要一句體面的話來評價的話,李賢想到了范仲淹曾說過一句話,覺得非常適合。
但沒直接說出口,兩只眼睛在這位搭便車的大叔的方正之臉上轉了一圈,意思很明顯,我若說了,你該不會到處宣揚吧?
雖然你損人家的在先……
“公可能保密,畢竟背后說別人不太好!
當然,小子的拙見亦是不能凳大雅之堂。出得我嘴,入得公耳,全當是為旅途增加樂趣罷了!”
寇準注意到李賢的注視,點了點頭“誠如少年郎所言,貴如官家,都不以言犯事,我想寇相公就算知道,應該也不會說什么!”
那可說不準!是因為對方沒有在身邊,聽你損他!
李賢腹誹道。
見之好奇的盯著自己,李賢斟酌開口道“說到寇相公,小子一直認為用一句話很好概括——
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
……
大宋京都,開封。
禮部緊鎖的貢院之內,翰林學士,也是此番省試皇帝親自認命的同知貢舉晁迥,正在認認真真地看考生卷子。
時而皺眉,時而展眉,時而搖頭,時而點頭,似乎遇到了什么難事。
若有人在晁迥身邊,能發現這位同知貢舉手里拿的是一張字跡清秀的卷子,一側赫然寫的正是命題詩。
于其手邊,共有三份試卷,唯有他手里的這份,品味的時間最長。
“以小見大,借物詠志……細嚼多遍,越是能回味,當真是不錯,此詩當為第一!”
省試與解試的題型相差不大,以進士科為例,考題依舊為詩、賦、論各一首,及策五道。
和解試的區別之處在于,省試更加嚴格和公平些,雖還沒出現謄錄,畢竟舉子是在太多了,如之今年,就有上萬的舉人來參加科考。但已有了互保連坐制,及鎖院等制度。
尤其今歲,大宋皇帝趙恒更是接受了王旦等人的建議下,正式設立了封彌官。封彌官起源于前唐,制度形成卻是在宋,也是今年。這等官吏的職責在于對編排好的試卷點數等級,封印考生的相關性信息,比如籍貫姓名三代等等,以字號代替。
于科考之內,更是設置了內簾官和外簾官。內簾官包括權知貢舉,權同知貢舉,點檢官和參評官,參與試卷的評閱。外簾官,如編排試卷官,監門官,巡捕官,包括封彌官,大多是組織考場的紀律。
其中權知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