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百里之外的李賢,想要去開封就近看看兄長省試名次而不得去的同時,禮部貢院內,本屆省試各科通過者的榜單已經錄寫完成,正等著時間一到往外張貼即可。
這些考生的成績多是經過初閱、復閱兩道程序的,所以公平性很好。若有認為自己成績有異議者,還可申請復審,這也從更大可能性上杜絕了優才遺漏的可能。
五日于旁人而言,不過是幾頓飯的時間,但對本次省試各科加起來的萬余名舉子而言,可真是度日如年。
有的甚至于得知榜單已定的當日,就早早在貢院外日夜等候了。
是日,天氣大晴。
貢院外萬人空巷。
“卓別兄,你為我蔡州解元,文采斐然,今次又是翰林學士晁迥晁公為主考官,而卓別兄平日最好晁公文章,深得其精髓。
今次省試,依在下看,卓別兄至少處于三甲,甚至連省元可能都是探囊取物般容易!”
“文成兄過譽了,郭某只要能入得榜上,就已經很滿足了!到是文成兄于蔡州得大儒親自指點,今次定是必中無疑!”
“哪里哪里!”
……
貢院外,像眼前這般相聊的小群體不在少數。
李志同柳永帶著三個仆從,看著前方密密麻麻的人頭,自然放棄了擠進去的打算。
——————
且二人沒有像普通士子那樣談論此番省試結果,卻在人群之外聊著接下來的殿試。
“柳兄可將家弟整理的《殿試大全》看完了?只要看完《殿試大全》,我相信柳兄接下來的殿試上榜單自是不會有問題的。
柳兄要放寬心,于科舉而言,前面的解試,或是當下即將公布的省試榜單,都是下飯菜。
我等的目標是殿試,奪得三甲,才不算十幾年的用功。
就算今次不中,我等尚年輕,還有下次!”見柳永面有憂慮,李賢背著手安慰道,并說出了他對科舉的理解。
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要從李志五歲起,心中就種下了一個狀元夢說起。
他比柳永要小上兩歲,等過完八月的生辰,也才十九。
這一月來,和柳永一同入考,又一同備考,加上柳永在詩詞方面的天賦,李志對之早已產生深厚的友誼。
柳永同樣如此,兩者共同習作探討,他對李志的才學亦是非常敬佩。從多方面的來說,李家兄弟當是他在開封結交的最好摯友。
聽李志談到《殿試大全》,柳永感慨不已。上次就是因為他在開考前練習了李賢整理的那什么“二十年省試,十年模擬”,才會在中間的答題中格外輕松。更為主要的是,內中還羅列了主考官晁迥的不少文章以供他們瀏覽外,還壓中了內中的不少試題。
這讓柳永在試后對李賢驚為天人,參加科考,原來還有這種捷徑!
亦使他在省試后信心滿滿。
可距離放榜的時間越來越近,柳永最初的自信慢慢消失,越顯得焦慮和懷疑,他今年二十出頭,這次省試看起來很簡單,但他真的行嗎?
下面的殿試定比省試難多了,這段時間同李志學習,柳永發現了自己的水平與李志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就像一個普通班的考生,突然插到了尖子班,一向高傲的柳永,罕見地生了自卑之心。
光憑他做了三遍的《殿試大全》,就真的能中榜嗎?
帶著這樣的自我懷疑,柳永近些時日的復習進度都緩慢了不少。
于這貢院之外,看著天下才子濟濟一堂,又聽罷旁邊的李志之語,柳永不得不承認對方說的很有道理,科舉者,誰不想名列三甲,乃至高中狀元!
是啊,他們都還年輕,都有大把的時間去拼搏,何懼科舉!
柳永頓覺豁然開朗,他向李志欠身,真誠道“柳永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