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妖案隨著皇帝趙恒親自督辦的一條條政令,外在的影響逐步趨近于無形。
表面上看,朝野內外再次迎來了安寧。
但近數月來,在東京城內做著“乖寶寶”、卻不斷暗中觀察的李賢,卻知道這件事遠沒有結束。
帽妖一事,背后定然有主使,此中的主使,他恰能猜到。
如之當年的同窗,于去歲還相遇的齊成,不說直接知情,但至少也是知情者。
已發配雷州的寇相,自也陷在這個漩渦里。
他能看清,宮中的皇帝趙恒又如何不能發現?想必暗自遞上去的密奏,恐怕都堆積如山了。
而從目的看,帽妖之事,確實是有利于大宋朝政。以上天警示之說,給了大宋官家趙恒更正錯誤的機會,也給了朝中的忠正臣子,再次上書直諫的機會……
同時,借帽妖之事,也讓后宮和劉皇后,和圣眷正濃的丁謂王欽若等人,士氣大減,勢力大減。
但做這種事,到底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至少在朝中因帽妖案,出現大量的官職空缺,政事堂將之名單呈給皇帝趙恒,而趙恒此番做出批閱,未有大規模采用原寇黨一系的人,就能看出端倪。
趙大官家猜出了事情的部分真相,他很不高興!
他不高興,那別人也別想高興。
于是,朝中的絕大部分空閑下來的肥缺,也是關鍵職位,被趙官家朱筆一些,送給了大宋朝堂上的青壯年勢力,亦是在朝中未有太大根基的官吏。
這部分人,只要皇帝給了認同,彰顯出皇恩浩蕩,很容易成為堅定的皇黨。
遠在瓊州任上的瓊州觀察推官范仲淹,便是其中的幸運兒。
因之在瓊州任上的上等考核,加上趙官家對之在殿試上的影響,范仲淹直接由瓊州觀察推官,直接調任應天府下轄之縣,寧陵縣縣令,開始正式的主政一方。
而此時,距離胸懷大志的范仲淹,踏入仕途還不足四年。
寧陵縣乃是十足十的赤縣,地理位置重要。如無意外,只要在任上干好了,磨礪個兩三年,主持一州事務,也不是不可能。
兄長李志,當下正主持著大宋全國的任命書校驗,七月半之事,得聞朝中的官吏大幅度變動,李賢抽空問詢了內中可有范仲淹之名。
這么一問,還真的被他問中。
李志也不知怎地,對范仲淹頗為熟悉,得聞小弟李賢問起,是日便笑著回道“季弟何以與此人熟識?據說,范希文事來公正,任上亦是秉公執法。無論是李相公,還是寇相,都對這個后生稱贊有加!”
李賢自不能明晃晃地告訴自己的兄長,范仲淹可是注定名留青史的人。連文采各個方面都和你有的一比,甚至比你更優秀。畢竟兄長李志,雖說是三元而入仕途,但直到如今,也沒有能流傳天下的文章。
范仲淹就不一樣,比如去歲寫的那篇《過澄邁書院》的散文,盡管不如他記憶深刻的《岳陽樓記》,那也是一張膾炙人口的名篇,只是范仲淹先當下的名氣還沒有流傳開來,所有只有很少人知道。
把范仲淹做的文章說出,李賢也說道了他對于范仲淹其他事跡的了解,最后補充道“兄長,依小弟看,范希文乃治世之能臣。思想更是敢于變革,和兄長你有些相似,而年齡亦與你相似。若是未來,小弟希望在大小事之上,兄長你能和之共進退,共開大宋盛世。”
小弟李賢還從未表示出對一個人,如此大的稱贊,而李志也從不懷疑小弟的眼光,他摸了摸下巴的短胡子,認真的回道“為兄記下了!為民為天下,那便是道友!”
在李志的觀念里,道友那便是吏治上的親兄弟。
眼下,能為李志成為道友的只有一人,便是王曾。現在又多了一個,范仲淹。
近距離棺材兄長李志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