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佩您,也不愿意承擔責任,只是單純的覺得,在勝利之前,這般冒險確實有些不值。但現在您已有了決定,我就只能支持。
且在此事上,我對由楊文廣來擔任將領是有異議了。楊文廣未參與過海戰,更對海師的登陸作戰了解甚少。可以使之為副將,而主將卻有個合適的人選。”
……
當寇準傳下一道暗中的軍令后,岐溝關之戰已經打響。
在和遼國的騎兵于岐溝關之外,進行對決后。趁著遼軍的騎兵入關之際,宋軍就迅速發起了攻關。
而另一側,一行上萬的禁軍支援部隊,穿插到淶水和岐溝關之間,從側面發起了進攻。李河之畔,也有一支大宋重甲部隊,于騎兵的掩護下,不斷逼近關口,內中就有火藥軍。
火藥軍的目標,就是從東側摧毀岐溝關的關門。
旁側的大軍,則是注重吸引火力,并試著從正面戰場攻入。
經過三天兩夜的激烈戰斗,大宋方付出了不足一萬的傷亡后,隨著一聲響徹天地的轟隆聲,正式拿下了岐溝關——這個曾阻止宋軍進軍范陽的重要關口。
此戰共殲滅遼軍六千之眾,傷亡過萬。其中,多是大宋的火藥軍,利用拋擲的霹靂彈而上城墻給炸尚。
于攻入關內的一瞬,大宋軍人的歡呼聲就響徹了關內關外。
六月十一日,集結了岐溝關的人馬,還有永清的支援人馬,共有十三萬大軍,齊圍范陽。
范陽城池之上,遼軍的士氣,達到了一月以來的低谷。且在范陽城內,駐守的遼軍,算上傷員,不過八萬人。
知曉范陽之危,蕭國舅迅速派遣宛城駐兵加以支援,而本想讓儒州的駐兵也趕來阻擋,誰曾料到,黨項人竟進攻起了龍門,儒州遼軍不得已回頭反擊。
六月二十一日,范陽之戰正式打響。
宋軍和遼軍最精銳的部隊,在范陽城內相逢。
兩軍于第一日的傷亡相當,但這卻給了遼軍將領非常大的擔憂。因為除了正面的騎兵和步卒交鋒外,那神出鬼沒的火藥軍,讓遼軍防不勝防。
七月初二,日夜戰爭于范陽的遼軍將領收到了一個非常意外的消息。
大宋一支超過三萬人的軍隊,突然出現在了漷陰。
漷陰守城人員只有一萬之眾,在之突襲之下,漷陰失守。
得知宋軍已到遼軍于析津府的大本營之外時,遼軍內部惶恐不已,想到宋軍于這些時日的兇猛,最先失去斗志的遼國內部的漢人軍隊。
而隨著析津府為了自身的防衛,開始停止向范陽增援兵力,范陽的遼軍危機日趨嚴重。
七月十一日,經過緊張的二十日戰斗,范陽為宋軍奪回。
同時,遼國中京不得不征集更多的部族軍參與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