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底還是因為楊文廣年輕,恐之不能服眾,加上兩萬人的大軍,實在是非常重要,寇準最終選擇了另一個將領。
軍事會議結束,李賢被單獨留了下來。
作為師長,寇準對李賢近些年來的態度有些微的變化,不像前些年來,事事道出,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對于政見逐漸產生的一些分歧。
就比如這次北上伐遼,按照寇準的意思,可以乘著遼國之亂,率軍一下子打到遼國中京去,將遼國徹底打殘,使遼國再無攻伐大宋的實力。
即使身處新城前線,寇準也沒忘繼續說服東京。
但從結果來看,如此做的話,勢必會將戰線進一步拉長,大宋這些年積累的力量也必會消耗一空。
參知政事李迪,還有李賢是反對的。
二人北上收復燕云失地的第一目標,就是攻下遼國現今占據的南京道,把遼國給打怕,拿回燕云之地的同時,謀取更大戰略要地。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誰也不知道在宋遼兩敗俱傷之時,早已有了暗地盟約的黨項人會不會再向大宋的背后捅刀。
對于寇準將來留下來的目的,李賢心知肚明,他同樣沒有停止對寇準的說服。
技術,航海,貿易,大宋的各行各業,無論軍政民商,都在進步,是為不爭的事實。
一步一步的收復漢唐以來的土地,讓大宋成為舉世真正的巨無霸,需要的正是時間。
所以,當李賢和寇準單獨坐在廳內時,李賢不得不再次告訴寇準,不可激進進軍,在遼國的內外問題,而大宋萬眾一心的情況下,穩扎穩打才是取得全面勝利的根本。
但他當還沒有重復之前的說服時,李賢就被寇準的另一個提議給震驚了。
寇準要從現守備的各部中,抽取五千的精銳騎兵,奇襲遼國中京!
這步棋,在李賢看來,比他當年在河西的舉動還要冒險。
中京之地,有著遼國最為精銳的兵卒,說是敵人的老窩也不為過。此事,就相當于遼國派了一對騎兵,直取東京城一樣。
若是一步走錯,陷入中京遼國大軍的合圍之內,那這五千人,將是全軍覆沒的結果。
要是放在十幾年前,李賢或會認可寇準的決定。
但他此番從軍,代表的是皇太子趙禎的態度。
若是如此的不顧士兵的性命,傳出去了,自會損害趙禎的名聲。
何況這般去做,風險實在太大。有了更為穩妥的辦法,用之來處理,再合適不過。
于此,李賢不得不從大義上,來勸解寇準。
“寇公,我們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希望大宋強大,希望我們的子孫后代能以更挺直的身影,站立在這片大地之上。但你建議,再分兵往中京,這真的是入了虎穴,太過冒險。既然是在前線作戰,我們就必須對將士們負責。”
這次寇準態度出奇的堅定,他沉默后道“鵬舉,我意已決,這可能是我此生最后一次參加北伐了。
于此,就決定由楊文廣來統率此軍。之所以把你單獨留下,是看你對遼東之事比較熟悉,想看看你的建議,而非是聽你阻止之語的。”
看寇準這堅定的模樣,就算是官家來了,可能也不頂用。
瞅到寇準發絲間的白發,李賢苦笑道“既然勸不住寇公,那我只能說說我的看法,既然是奇襲中京,想要被遼軍發現的遲一些,那只能走海路,再由來州登陸,那里距離中京不過幾百里的路程。
但想要把將士和戰馬運到來州,并找到一處藏匿,是個大問題。
所以只能從登州的海師基地上船出發。”
寇準開懷大笑道“就這么辦!我知道于此事之上,你很難做。但若失敗了,除了事情,我自向官家說明,一力承擔此項職責。”
李賢搖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