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沒有敗,反而打的遼國主動尋求議和!
消息傳至東京開封,舉城歡慶!
自太宗皇帝,于太平興國四(979年)年六月,親率十萬大軍出鎮州,進圍幽州開始,宋國再次打回了幽州。
宋人們,尤其是普通百姓,頓時有種揚眉吐氣之感。
“俺家瓜娃子,就在軍中,這次俺們大宋打到了幽州,俺家子子孫孫以后都可以說道了?!?
“這不大宋贏了嗎?官家為何沒繼續讓打過去?”
“老鄭,你傻啊,這次遼國來議和,要是談得攏,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回燕云之地,那就不打了。若是不能,那就繼續開干!”
“就是,寇公還在前線,他定然不會讓我們大宋吃虧的?!?
……
大宋境內,如東京城內,就此議論紛紛。
李賢自登州而歸,入京城之時,便于城門處聽到了此中的聲音。
不可否認,這次北伐取得了勝利,只要再和遼國耗下去,最后一舉拿下中京和遼陽府,都不成問題。
因為現當下,比拼綜合國力,遼國還真不是大宋的對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大宋富庶,軍力也有十五年的全面發展,又豈是十五年前那樣能相比?
只是事態的發展,越加有些出乎眾人的預計,首先是黨項人的突然進攻,讓大宋邊關的布放吃緊。其次是大宋皇帝趙恒的身體,據說只在七月之內,就間斷的昏迷了七次。最后,遼皇這些年的治理可不是吹噓,遼國真的決定和大宋拼命,那種傷害絕非常人能想象得到。
在隱患叢生之下,為了不重蹈遼國之覆轍,大宋的最好做法是,鞏固現有的成果,逼迫遼國做出更多的讓步。
最低的要求,當然是讓遼國歸還剩余的燕云之地,并把宋遼的邊境范圍,完全推到長城之外。而最理想的要求,那就是讓遼國占據的中京大定府和遼陽府,也雙手歸還給中原的大宋。
回到東京當日,李賢先去了皇宮,見了于床榻上的皇帝趙恒,匯報了北地和海上行動的過程。
可見趙恒的起色確實不好。
后,李賢又去東宮見了皇太子趙禎,和晏殊等人,一同商議遼使之事。
這次面對遼國來使,趙恒又使太子趙禎從旁參與,顯然是想讓趙禎再磨礪,亦是讓之熟悉下,這個今后大宋要經常性面對的敵人。
東宮之內,華燈初上。
包括晏殊在內,都與李賢一道,同趙禎商議起了和遼國談判的問題。
這些事項,其實早在李賢尚未歸京時,兩府宰相,外有朝中的其他大臣,都與趙禎說道過。
所討論的,自是大宋的底線,只有內中的精細條款,自有雙方下屬官吏進行商議。
晏殊把朝堂近些時日的討論情況,說道了一遍,隨即補充了一句“遼使預計會在中秋八月十五左右抵達東京,以代表新任遼皇,商討議和之事,距此尚有十數日的路程,此事應該剛剛抵達宛平?!?
一連數月不見,趙禎又長高了點,嘴唇上長出了淡黃色的胡須,見李賢望向他,他朗聲道“這半月的時間,我大宋當然不能什么不做,寇相于之宛平,讓大軍不斷贈予,并讓騎兵和重甲兵于停戰區域日夜演練,對遼國的警備也絲毫沒有放松。
于我看來,是非常正確的事情。
用先生的話說,這叫展示肌肉。
談判是一方面,于之壓力是另一方面,必須讓遼國認識到,同我大宋相逢,他已無路可走。
而在前日,我也向父皇提議,可讓三大海師,同時于遼海岸進行巡航,于遼國施壓。
我也認為知道讓大宋收回秦漢的疆域,于當下,還有些不現實。但只要我們宋人不去忘記,并以此為世世代代奮斗的目標,先行總有一日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