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逸閑愕然,這個南區第一他自然是沒有想到的,當時他只是想著,自己方才來到這個世界,而且只有兩個月就大考,考慮到這副身軀的主人在身前生活得亂七八糟,就潛心努力了一把,全力以赴,沒想到竟考了一個狀元!
文英見姜逸閑的表情不似作偽,心里也有些動搖,但她仍然是氣盛“區區魁首也便罷了,不過是比我姐妹高個十幾分,但所有人的卷子都公之于眾,唯獨你姜公子的卷子秘而不發,這要作何解釋?”
姜逸閑這次徹底緘默了,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他仔細回想,整套卷子大多是些這個世界的基礎學科,相比前世的知識頗有不同之處,但要自由闡述觀點的只有卷子的最后一題,也就是所謂的壓軸題。
但就算是壓軸題,題目雖然記不大清了,但大意思就是讓寫一篇修煉、經濟與文化的論文,論題大意大約與善惡掛鉤,姜逸閑到是沒寫大善大惡,就是單純的借用了前世的一些歷史典故,闡述了經濟文化的相輔相成,隨后很簡單地論證了修煉之后壽元增加對于這個世界經濟文化的貢獻,說白了就是活得長了,就能更好建設美好家園。
這樣簡單的論調應當不是什么驚世駭俗的觀點才對。
但他沒料到的是,在這個充滿靈氣的時代,大多數人,或者說更有天賦的那群人,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運用到修煉上,與前世的現代不同,在他們看來,修為和實力才是一切上層建筑的基礎,所以在修行過程中還要去完成經濟、文化的建設,往往成了“不務正業”,這是他慣性思維所致。
所以他對于“合理分配時間”的論調就在整個蜀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是名動天下的蜀山六君子也為之動容,開始深刻思考這些問題。
總的來說,姜逸閑認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就越應該投身這項偉大的事業中,為下一輩或者后人創造更好的條件,代代傳承。
原先這樣的觀點自然是有人提過的,但他們提出這樣的觀點時卻鮮有人提到如此大的格局上,修行者大多講究先修己,但許多人終其一生到不了大道重點,故而修身齊家便是重點,要說治國平天下,更像是一個遙遠的理想抱負,遙不可及。
姜逸閑在文中引用了唐太宗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雖然在這個時代沒人說過,卻也不是什么驚世駭俗的話,但正是這樣一句話,真正將不能修行的平民百姓與修行者乃至圣人聯系到一處,作為論文核心,這才是真正觸動到蜀山六君子的地方。
與昆侖、玄冰宮一樣,蜀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制存在,既是宗門,也是國家,所有活動都圍繞著蜀山展開,但能吸收靈氣奪天地造化進行修行的始終是少數,民為國之本,是以這些大宗門想出了各種各樣與修行掛上鉤的法子,加強基層與上層的聯系。
于是就有了君子六藝,有了百家爭鳴,到了六道時期,人間帝王炎帝神農氏與天道軒轅氏共創引氣入體之法,自此修行不再是感悟天地得道的唯一方式,整個天下進入了人人皆可修行的大時代。
不過引氣入體雖然成了修行普及,但弊端也顯而易見,不同人生來不同,所擅長方向自然不同,奪天地造化畢竟只是少部分人擅長的領域,所以修行雖然普及,但得大道的人卻少之又少。
一般說來,在這個時代,引氣入體之后,一直只能停留在煉氣階段,不能更進一步進入煉神期,那就是這個時代的所謂的不能修煉的普通人了,而這樣的普通人,占據了整個世界九成以上,可見不能修行的人始終占多數,這些人既然不能在大道上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那么便只能寄希望于后人,倘若修為代表一切,那么這些人就會一代不如一代,就算是修煉天才,也有可能出現傷仲永的情況,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無外乎大力發展整個宗門,令平民百姓也能通過其他的道路獲得應有的成就,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