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營,是大明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同時也是京城三大營之一。
另外兩大營分別是五軍營和三千營。
今日,嘉靖皇帝來到神機營查看。
神機營擁有大明現在所有的主流火器火銃,火箭,火炮,火槍等等。
在這個時期,大明的火器規模和先進程度也算是世界頂尖的。
要不是渙散,軍制落后,以文制武,對外防御政策等等原因,也不會被倭寇和韃靼欺負,只能疲于防御。
嘉靖皇帝之所以想起神機營,來這里看,是因為系統出現了新任務,需要研制燧發槍,新火藥,新火炮等火器。
即任務六“研究新火器,制造出燧發槍,黑火藥,新火炮等至少三種新火器,可獲得三年壽命。”
于是來了解神機營裝備的火器,以及待會兒還要去看看制造火器的部門,了解火器制作技術。
根據嘉靖皇帝已知的信息,明朝的軍器制造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中央的軍器制造占據了中心地位。
火器更是如此。
而掌管明朝的軍器制造業的具體機構是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轄的軍器局以及內府管轄的兵杖局。但主要還是工部管轄的軍器局。
而且,軍器制造的倉庫戊字庫和廣積庫也是工部管轄的。戊子庫儲藏的是弓箭盔甲等物品,廣積庫儲藏的是硫磺、硝石等物品。
明朝前,中期,中央軍器制造規模大,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時,中央軍器制造規模大幅度縮小。
有研究記載,明朝中后期時,兵杖局從原來3163名工匠,到隆慶年間只剩了1781名。軍器局原有工匠2947名,但是,到了嘉靖二年,工匠191名。而且,兵杖局制造的多為展示性質的軍器。真正用于軍事的兵器并不是該制造局制造的重點。所以,明朝時期,軍器制造局制造的兵器主要分為軍事上需要的武器和皇帝嘉獎有公之臣所需要的兵器兩種。
雖然中央制造武器規模的縮小,但是,與之相伴隨的是地方武器制造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但是,地方武器制造局的所有行動,特別是火器的制造是在朝廷的嚴密監視之下進行的。地方上進行武器制造的機構是衛所。
所以,明朝時期火器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發展主要體現在地方武器制造的發展,而不是中央軍器制造局的進步。
制造的軍事上需要的兵器主要有弓弩、火氣、盔甲等等。中央軍器制造局縮小以后,其所生產的弓弩、火器制造數量也在不斷的減少。
嘉靖皇帝去工部軍器局和內府兵仗局看到情況也是如此,兵仗局有兩千左右的工匠,而軍器局只有數百人。
“居然地方軍器發展比中央好,算不算是本末倒置?”
嘉靖皇帝要想完成任務,研發燧發槍,新火炮,新火藥等火器,就必須整合資源。
而且,他覺得將先進的火器在各地方制造,也不安全。
思考再三。
嘉靖皇帝覺得利用兵仗局,在內府設立一個專門的研究火器的部門更為方便和妥當。
兵仗局,明朝宦官衙門之一。掌造各項軍器及御用錘、鉗、針、剪之類,故又有小御用監之稱。
設掌印太監一員,提督軍器庫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另設正五品大使一人為主官,下設左、右副使各一人佐之。所屬有火藥局、軍器庫等。為內官二十四衙門之一。
“陳洪,將兵仗局和軍器局精通火器制造之人召集起來,組成火器研究院,還是設在兵仗局,但要單獨的地方,屬于秘密機構,安排錦衣衛和東廠守衛。”
嘉靖皇帝把此事交給陳洪去做“做好這些事,再來稟報朕。”
“奴婢這就去辦。”
陳洪心里雖然好奇皇帝要這些人做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