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8號我出生在一個自然村。那里被山包圍著,交通些許不便,雖然只有3000多的人口,但這里民風純樸,村民之間相處的就像一家人。這個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每個村民都可以稱得上一聲家人,大家互幫互助、其樂融融。也不能說只有吧,多年以后,隨著交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尋找發展的機會,這里的常住人口越來越少。特別是在我三年級的時候,村里唯一的學校停辦,孩子們唯一獲取知識的地方沒了。為了解決我們這一代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們都背起了行囊,向外面更繁榮的地方進發。現如今經過上一代人的努力,很多人都在外面買了房子,扎根了下來。而我也一樣。導致村里有3000人的“盛況”可能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一睹。
河流是文明的起源,和大部分鄉村一樣,那里的房子也是沿著一條小河搭建而起。這條小河就是我童年的回憶!村里的娃沒有那些遙控賽車、遙控飛機等等高大上的玩具,而我們童年的快樂就是鄉村里特有的東西小溪與山,還有會木工的爺爺給我們做的那些獨一無二的小玩具。我從小到大的快樂源泉就是我家后的那條小溪,即便是現在的我回去的時候也要帶上裝備去那條小溪找一找童年的回憶,找回屬于我少年時的快樂。小溪和原來并沒有什么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我的裝備。少年時的裝備是就地取材親手制作出來的,現在的裝備是老姐去上大學回來時送我的一支魚桿。那時候為了釣魚不懂霍霍了多少根奶奶甜筍林里的小竹子,第一根魚桿還是爺爺帶我去取材制作的,爺爺年輕時也喜歡抓魚這些活動,知道我想釣魚后便帶上柴刀,去家里的甜筍林挑一根大小合適的竹子,把它砍倒,去除枝葉。爺爺回到家從房間里翻出一個表面積滿灰塵的小鐵盒,我看到里面有好多魚鉤,不過大部分都生銹了,不再嶄新。雖然鉤子是銹的,但它也成功勾住了我童年的快樂。爺爺挑了一個相對新一點的拿出來,然后找出了原來建房子剩下的水線。后來有了姐姐送我的魚桿,我才知道那時候的水線很粗,覺得魚很傻那么粗的線的也能上當。組裝起來再加上一根枯萎的蘆葦作為浮標,一根簡易的魚桿就做好啦。由這根簡易的魚桿開啟了我童年的快樂之旅。那時真的是不顧風吹日曬,奶奶一直叫我不要去,說是太陽太大,我會被曬傷。但是怎么勸都勸不住,只能給我一頂草帽叫我帶上作罷。其實我是不想帶的,因為覺得那個戴的是真的是不舒服,小時候也不懂曬傷的概念,但是奶奶說不戴不讓我去,礙于奶奶的“威脅”和對魚兒的迫不及待,我只能乖乖戴上我內心十分抗拒的草帽,帶上那根簡易的魚桿和菜地里挖的蚯蚓大步的向目的地小溪進發了,心里吶喊“魚兒我來征服你們啦”。雖然這根魚竿很簡易,但它的承重是其它無論多昂貴的魚竿都不能媲美的,因為它承住了我的童年。
后來的我付出了“代價”,去城里上學后,我就是最黑的那個,在女同學調侃的話語中我只能內心安慰自己“越黑越健康”。不過內心還是慶幸的,還好有奶奶那頂愛的草帽,不然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成功安慰自己的內心。
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雖然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后,但我愛這里,因為這里有山有水更有我美好的回憶,還有一種城市所沒有的東西,純樸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