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無禁止則既可為,這一個信條讓漢家在前期的黃老政治家們發揮到了極致,但是這一條法家思想在眾多方面都和儒家對立,但是十分符合現今漢室的情況,所以跟約法三章一樣,這是漢室的立國之本。
而整個儒家的主張歷史退化論,即由古至今是一個從大同到小康的發展進程,通俗來講就是社會發展越來越爛,所以儒家崇尚上古三代的大同社會,認為要“法先王”,這是一種有限的歷史退化論;法家則主張歷史進化論。
儒家是性善論者,法家則是性惡論者。儒家申說仁愛,反對戰爭,傳承詩書禮樂;法家則認為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誠信貞廉、仁義和非兵,羞戰是六種損害國家的害蟲,稱之為“六虱”,商君就曾“燔詩書而明法令”。
儒家主張君子治國和賢人政治;法家則認為要以文法吏治國,將學者、言古者、帶劍者、患御者以及商工之民是五類社會蛀蟲,稱之為“五蠹”。
對于君主的權力,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而李斯則說“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是典型的君主專制主義。
儒家富有宗法精神,特別重視家族倫理,講求“以孝治天下”。
曾經有一個人對孔子說,他們那里的人特別正直,父親偷了羊,兒子能夠大義滅親出來指證父親的盜竊行為。孔子聽后就很不以為然地說,我們這里的人對正直有不同的理解,即“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孔子顯然認為對于父母的錯誤,子女應該諱而不言,但法家就不一樣了,法家認為應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既不考慮宗法,也不考慮身份,一切均以法律為準繩。
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
商君將歷史分為上世、中世和下世三個階段。在上世即遠古氏族時代,氏族成員之間骨肉同胞、友好親近的關系是當時維系社會生存發展最基本的力量,報團取暖是其顯著特征,但友好親近的背后又都各懷私心。隨著社會發展進化到中世的時候,競爭開始出現,賢明的人會在競爭中勝出,這時也就有人出來申說仁愛以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和諧。到了商鞅生活的下世時,社會已經從小型簡單發展到大型復雜了,要管理和統治這樣的社會,必須依靠高級的政治組織即官僚政治制度,依靠行政手段和官僚制度才能有效統治這個復雜多變的國家或社會。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
韓非子也將歷史分為上古、中世和當今三個階段,與商鞅異曲同工、不謀而合。韓非子認為在較為原始的社會中,依靠民俗和道德就足以維系社會的穩定發展。中世的時候,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依 靠智謀互相爭斗。到了韓非子生活的年代,政 治 暴 力即國家機器成了維持社會生活有序發展的支柱。
法家主張法治,其理論基礎便是歷史進化論。法家認為當今處于一個大型的復雜社會,運用古老的道德或者禮樂都不足以統治這個社會,必須因時制變,而不能以先王之道治當今之天下。
法家學說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主張性惡論,正因為人性是惡的,所以才需要依靠法來統治和規范,亦如郭沫若所說,韓非是把一切人都看成壞蛋的,所謂“民性善亂”、“吏欲為奸”是也。他們認為不管是官員還是老百姓,一有機會便會作奸犯科,違反法律。
法家的性惡論在一定程度與荀子的觀點是相通的,但荀子從性惡推出要用禮樂教化百姓,用制度來規范行為,而法家則由性惡直接推出法治,甚至于用嚴刑峻法來使人感到畏懼,靠人們內心對刑法的恐懼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
法家對性惡論的闡釋非常徹底,甚至是帶著陰暗冷酷的眼光來看待人世。
在儒家看來,父母和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