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親情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穩固、最無私的關系,彼此之間蕩漾著無限的溫情與暖意。然而在法家眼中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即使關系如父子、夫妻和兄弟那樣親密,其中依然存在著利害和計算,都存在著利益權衡和勾心斗角。
父母之于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故父母之于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韓非子·六反》
韓非子說,父母對于生男孩就會高興得拍手相賀,對于生女孩則恨不得將其殺死,遺棄女嬰現象后世至今還時有發生,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中就充滿了經濟利益的計算和考量,用農村的話說,生女孩就是“賠錢貨”,女孩一旦養大成人便要出嫁到別家去,還要搭上一筆嫁妝;生男孩則不同,男孩是家庭勞動力的充分保障。
事實上,在后世的中國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深植在許多人的心中。所以韓非子就得出一個結論,父母和子女之間尚且存在著這樣的利益計算,更何況是君主和臣民之間呢。
韓非子確實用異常冷酷的視角揭示了親情沙漠中人性最丑惡的一角。我們不能否認生活存在這種現象,畢竟電視上也經常出現父母與子女打官司爭財產的事件。
法家認為對于君主來說,應該充分認識到人性惡的一面,父子、夫妻都不可靠,都有可能成為敵人。先秦有句俗語說“其母好者其子抱”。也就是說,如果母親長得漂亮,那么她的兒子就會被父親另眼相待,就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繼承大位。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韓非子分析人性認為,男人到了五十歲好色之心仍然不減,而女人卻紅顏易老,過了三十歲就美貌不再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新的年輕女子贏得了君王的寵愛,那么原來太子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對于太子和他的母親來說,從理性算計的角度出發,最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策略便是把他們的父親丈夫殺死。
這就是韓非子對人性丑陋赤裸裸的描述,他甚至更進一步,將這個故事設想的更加完備。對于太子母親來說,殺死丈夫對她來說沒有任何損失。兒子做了國君,她反而可以安富尊榮,甚至男女之樂不減于先,完全可以像秦始皇的母親趙姬那樣找幾個情人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韓非子對人性的闡釋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令君主后背發涼,引人深思。
所以,法家認為人是不可靠的,法才是可靠的,性惡論是法治思想的又一理論基礎。在西方,柏拉圖早年寫理想國的時候,還有著賢人治國的理念,期待出現一位哲人王,等到他晚年寫法律篇的時候,人生的閱歷讓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人類的本性將永遠傾向于貪婪與自私”。
后世現代法治也是以性惡論為基礎的,正如漢密爾頓所說的“我們應該假定每個人都是會毫無道德的癟三,他的每一個行為,除了私利,別無目的。”
法治乃至于任何一條法律的理論前提都是人性本惡,就是假定人在不受約束、不收監督的情況下可能會作惡。在法治的闡釋者和建設者看來,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當代社會,為了防止統治者濫用權力,實行民主和法治,促進權力的制衡和分立,監督每一個行使公權力的人,防止權力濫用。
所以劉詢明白,一個帝國舊貌換新顏,就是需要法家簡單粗暴處理方法,兩百年前的秦國就親身體驗過。
秦國能在戰國后期一統天下,完全得益于商君變法。商君變法之后,秦國煥發出不一樣的戰斗力,奮七世君王努力,不停的東出西拓,到秦始皇嬴政時徹底一統天下,而當時其余六國也在瘋狂變法,但是無一例外沒有儒家什么事!
禮樂道德固然重要,但是又有多少人借道德之名行齷鹺之事,儒家思想的開始就是封建歷史怪圈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