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水城北岸,綦軍大營分建兩座,一東一西,位于元水城左右三里,向兩翼鋪展。
元水城再加上兩座大營的對應之處,也就是大啟元帝當初曾修建的那五座大橋。此時大橋之上已有斑駁,一方面是歲月的洗禮,另一方面是被綦軍用石砲,投石攻擊沖橋的乾軍所致。
這還是這五座大橋建成以來,第一次面臨戰爭的洗禮。但是其也真的足夠堅固,并沒有明顯的破損處,更別說不穩了。
大橋北岸,這幾日綦軍在外六十萬大軍,都是結陣而立,原地休息,并沒有返回大營。兩里見方一個方陣,容軍十萬,士卒多在前端成陣,兩翼和后方,只是習慣性的保留后備人手,以及保護陣中的石砲等大型軍械。
而大橋南岸,以西北邊軍為主,加上新編府軍混編的,五十萬大軍業已陳列在外,準備隨時發動下一次的攻勢。
其實倒是并非只有這里可以過河,上游、下游也都可以,大乾有船,沒有適合的入海口和河道相連,船只雖然是無法直接駛入綦國境內,但是隨軍帶過來一些小船只用來渡河,那是絕對沒問題的。
甚至即便不用船只,在上下游搭建浮橋、索橋也一樣能夠渡河。綦軍也沒有辦法真的將整個元水從頭到尾都防御上,那樣他們的防御也將薄弱不堪。
之所以不如此,是因為他們只有這五十萬軍,而即便不算綦國金帳那邊的兵力,元水城就有百萬。即便這百萬軍不全部出城,來圍剿他們,只城外這六十萬軍,也完全有的跟他們打,勝負各半的那種。
更何況綦國這六十萬軍,也不用必須勝過他們,哪怕只要出一半三十萬人,將他們牢牢拖延住,元水城守軍或者金帳那邊再出兵,就可以輕易將他們擊敗。
所以他們必須要打這幾座橋,而且還要計算著時間去打,在葉藉趕到那一日前后,將這五座橋拿下,在北岸搶占住一塊地域落腳,供葉藉大軍到來之后,可以直接攻擊上來,跟中線大軍合兵一處,猛攻元水城。
有了這幾座橋,也就有了主動權。哪怕攻城進展不利,后續也可以更方便的從這五座大橋增兵,而不會出現成為孤軍的情況。
而對綦國一方來說,他們現在也不敢盡數派出百萬軍,去過河迎戰或者說圍殲乾國這五十萬軍。他們而今的兵力都是有數的,但是乾國派過來的并不是全部,只不過一半。他們不敢去賭,這就是乾國在元水城附近的全部兵力,若左右側翼再有呼應的大軍,他們一旦出動,再想退回據守,可就不是什么易事了。
失了這個地利,他們再想找其他地方攔住乾軍幾個月,那可沒有了。會全盤打亂他們的部署。
反正只要他們在這里守住,哪怕最后只剩元水城,乾軍縱然可以選擇繞過,但也必將在此地牽扯住同樣、乃至更多人數的軍隊才行。這樣他們后方所面臨的,也就輕松許多、簡單許多。
種種因素之下,就讓這里,成為了一個必爭之地,無法繞過,一方必須守住,一方必須拿下。
所以戰斗也就愈發的膠著。
葉藉大軍還有五天就可以抵達此地,而乾軍中線大軍從抵達這里開始,這四天之內,攻橋二十一次,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功到對岸去,一個都沒有。
大橋每一座都寬有十二丈,是可以給攻橋一方更多沖擊的空間,容納更多的沖鋒人數。但是也可以讓對方擺出更多的弩車,更多的弓弩手。反正空間再大,他是有限的,守橋一方,只需要守住這十二丈寬窄就可以了。
哪怕每座大橋之后只有敵軍一個方陣,十萬人,這十二丈空間之內,敵軍射出的箭矢,將有怎樣的密集度?那不是箭落如雨,那是像拍過來一面箭矢組成的高墻一樣。嚴絲合縫,不留縫隙的那種。
這種情況下,誰敢一往無前的去沖?
沖就是必死,沖一批死一批,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