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庭筠想拉一批盟友,來支持他們的革新。
朱由校已經看明白了,徐光啟、沈庭筠、李之藻他們幾個這是動了革新大明的心思,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了。
在徐光啟他們幾個全部上位之后,這種心思估計就壓不住了。
這種心思自然不是為了他們自己,到了他們這個地步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革新對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很可能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
但是為了這個國家,他們依然還愿意這么做,朱由校的心里也是有些感動。
忠誠之士,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的。
只不過徐光啟沈庭筠這些人不是空談理想主義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
在進入朝堂之后,徐光啟他們就發現了他們勢單力孤。雖然陛下重用了他們三個人,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太多的實力去推行他們的想法和政策,那么索性就需要拉一些人了。
朝中的大臣要拉攏,那么站在一邊看熱鬧的勛貴和勛戚也要拉攏,但是又不能做得太明顯。
如果做得太明顯了,會讓人覺得喪失了文官的氣節;和勛貴勾結在一起,同時也會讓陛下覺得自己這些人結黨營私,居然勾結到那邊去了。
這樣是不會有什么好下場的。
所以沈庭筠采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把勛貴勛戚的子弟弄到皇帝的書院里邊來讀書。
自己也不會去和他們勾連什么,只要他們在學院里面讀書,接受了自己這邊的學說和想法,那么他們就是自己人。
沒有必要用利益勾連在一起,大家可以用理想勾連在一起。
對于沈庭筠的這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朱由校能說什么呢?
只能說干得漂亮!
無論前邊提到的皇家獎學金,還是后面的這些東西,沈庭筠可以說設想的面面俱到,怪不得整個人如此的疲憊。
而且朱由校也覺得這應該不是沈庭筠一個人弄出來的,應該是徐光啟他們幾個一起弄出來的。
其中關于預算和財政的那一部分就應該是李之藻怎么弄的,關于科目設置的就應該是徐光啟搞的。
這是一份他們一起努力構想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