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出外廷的時候,平常怡然不動的大臣們都快炸鍋了,這一波封賞確實是夠格。
朱允炆在他們走后第二天就開始命令翰林院下發(fā)圣旨,順便給方孝孺也加了個文學博士,把原來的侍講學士給改了。
博士的稱呼不是朱允炆帶來的,這是個古稱,早在秦漢的時候就有這個稱呼,當時也是作為純學術性質的官職,算是學術成就上最好的見證吧。
朱允炆也是考慮到方孝孺是個實誠君子,好像太祖也稱贊過他是個品行端莊的人,要朱允炆一直用他到死。
朱允炆現(xiàn)在一直都在學著怎么當皇帝,知道太祖這個活教材都要他好好任用,他當然不會駁斥了,在皇帝這條路上,他還是個純新人!
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快就明發(fā)圣旨,也是因為這事兒本就是宜早不宜遲,盡快穩(wěn)定人心要更重要。
給別的文臣豎好榜樣,也算是個政治風向標,滿足這些文臣的一些要求。
要知道朱允炆一直是被這些朝廷文臣給推上來的,在太祖懷疑他太年輕沒有魄力的時候,就是這些人一個個前赴后繼為他奔走,最后才打消了太祖改立太孫的念頭。
這些人這么支持他肯定不會是因為道義,因為朱允炆長的好看,都是要利益支撐的,現(xiàn)在等他登基如果就沒有后續(xù)了的話,這些文官還不得炸鍋,到時候還不知道給他編排些什么東西出來,也影響統(tǒng)治,老百姓都是盲目的,在地方基層上還不都是這些士紳們說什么就是什么!
在沒有足夠量的輿論力量之前,朱允炆是不會考慮和他們硬頂?shù)模际菫榱藝掖虼驓⒌南袷裁丛捖铮?
朱允炆性格本來就很茍,俗稱為老陰比,沒有把握的事是萬萬不能做的,之前朱棣的事也是他自己給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朱允炆才會選擇一擊必殺的!
不過現(xiàn)在給予文臣的也就是這些了,至于更多的等朱允炆根基穩(wěn)固后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朱允炆沒有料到的是,光是這些就已經讓這些洪武遺臣們喜不自勝了,覺得等了這么久終于等到了開花結果的那天。
他們要的就是政治風氣寬松,能言所言,如果能得到帝國掌控者的青睞、重用那就更好了!
他們從太子那就開始謀劃,運用對太子、對大明下一代接班人的影響力,開始夢想著這些。
洪武朝的時候武將一度架在他們脖子上,成為他們頭上的一朵烏云,這么久了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要是再來一個武皇帝的話,很多人覺得還不如死掉算了。
這也是后來朱棣進京后,有那么多為建文皇帝殉葬的原因。
政治上的平和穩(wěn)定是他們最想要的,所以朱允炆也能給他,這也是朱允炆想要的!
朱允炆給的這道風向標意義還是很大的,代表的是從此后要重用文臣,文臣從此站起來的。
洪武時期,太祖以武力得天下,開創(chuàng)之初一直重武輕文,對文士始終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猜忌。
如洪武三年始詔行科舉,三年后就下詔停止了,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才予以恢復。
而且明文規(guī)定文官不許封公侯。明初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是正二品官。文臣在洪武時不僅品級比武臣低,而且動輒得咎。
朱允炆想了又想還是覺得這道枷鎖應該解開了,第一代皇帝可以憑威望以武治天下,第二代皇帝在要以武來治,那就是逼的人家不得不反了。
相信太祖以他為皇帝,也是考慮過這一張一弛的問題的,不然也不會傳位于他。
既然是全天下的共同夙愿,那朱允炆自然也是從善如流了!
消息傳出后外廷如何,朱允炆沒有錦衣衛(wèi)(明太祖后期覺得錦衣衛(wèi)對他已經沒用了,又怕以后尾大甩不掉,所以廢除了)還不得而知。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