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救民為公,忠孝亦為公。”
解縉自歸官以來,一直謹(jǐn)守言行,這次聽聞陛下要開筵席,這才專門去求了道恩旨,同方孝孺一齊擔(dān)任這回的主講官。
想當(dāng)一回天子師,這前七年錯過機會,他這次說什么也要把握住機會好好準(zhǔn)備了一番。
所以聽在朱允炆耳朵里才會覺得分外有趣,感覺這解縉說話幽默風(fēng)趣,談吐不凡。
引經(jīng)據(jù)典之下不禁拿他和方孝孺做對比,朱允炆心想方孝孺是鉆故紙堆,一味的照本宣科,并且還頑固不化,相比之下解縉就要優(yōu)秀多了。
幼兒園還要講究下快樂教學(xué)呢!方孝孺對著他填鴨式的灌輸算哪門子事。
于是乎欣喜的問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畢竟這解縉是自己提拔的。
他表現(xiàn)出有能力,朱允炆臉上才有光,多來這么幾次提拔人才,朱允炆的位置差不多就做穩(wěn)了。
朱允炆聽到回答更加滿意了,這解縉答的很漂亮,不愧是太祖看好的留下輔佐他的人。
“解學(xué)士敷奏剴摯,真名儒。”
朱允炆問的是孟子將姜子牙和伯夷并稱為二老,這兩人都是孔子,儒家歷代來稱贊的圣賢,但同樣作為圣賢,一個要伐商,一個要阻止,所見為何不同?
解縉答的是姜太公伐商是因為太公以救民為己任,伯夷阻止是伯夷以君臣之義為重。二老所求的都不是私人利益,是為大公,救民為公,忠孝亦為公。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問題,立意也很清楚明了,現(xiàn)在畢竟是天子當(dāng)面,講的東西要符合儒家稱頌的思想,簡單來說就是要政治正確才行。
一旁充任經(jīng)筵書寫講章官的文華殿中書舍人和陳祺等人聽了解縉之言,不由紛紛點頭心道,真不愧是解元公,解學(xué)士之名得來豈是僥幸!陛下也是識人用人,不顧非議,把這告官回鄉(xiāng)的大才給帶進(jìn)朝廷委以重任。
陛下真是明見萬里,真知灼見啊!
解縉很得意的左右看了看,滿意于同僚的贊賞敬佩的目光。
相比于之前方孝孺的默默退場,他可是獲得了滿堂喝彩。
可惜他鍛煉了這么久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方孝孺本來就對這解縉與他同為講臣有所不滿,但是天子御詔不得違背。
他現(xiàn)在講完了還這幅小人模樣,方孝嘴上不說心里卻是翻江倒海,很不舒服,他也講的很好啊!你看他講的天子都沒有任何問題,肯定是你講的不全面么,所以天子才會出言發(fā)問,還有臉驕傲,換他都不知道臉往哪擱了。
方孝孺暗暗想到,走了個黃子澄又來了個解縉,陛下這眼光何日才能改善下啊!
真是為了陛下、為了大明操碎了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