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領(lǐng)紅包關(guān)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xiàn)金紅包!
此時已是冬日,謹身殿內(nèi)燈火通明,殿外廊子里的炤口早已經(jīng)點著了,溫暖如同初夏,為這南京的冬天添了些別樣的味道,朱允炆眼見人都到齊了,喟然而嘆,道“朕御及也有五個月了,思來卻從未為百姓做些什么事兒,當初登基詔書所說的新政,各位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這里說一說,議一議了!”
言下之意就是現(xiàn)在有事趁早說,等出了屋子今天所議之事就不得有疑問了,這都是經(jīng)過大家同意的。
這也是為何朱允炆在會議開始之前必須要警告警告他們,對群臣內(nèi)心深處的不信任告訴他今天是場惡斗,沒有奉天殿外的那一著,他還不知道這些臣子們會在今天提些什么過分的要求。
而且他作為一個穿越者,怎能不對朝政有些自己的想法,有想法就要有人去實施,這個卻又不得不依賴這些臣子,要是他們配合的心不干情不愿,出了門就不認賬了怎么辦?沉寂了這么久也是需要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lǐng)了。
“陛下,新朝以來,朝野上下,百姓之間也無不對新政翹首以盼,此時行新政臣認為正當其時,至于想法,臣認為太祖之時正是國家定鼎之時,而不得不行雷厲之法。重典而下,到今時前朝腥臭早已一掃而光,新君繼位,臣以為當行寬仁之法,為政之道在于一急一緩,太祖已用之為急,眼下就要用緩,相信天下人都能感念陛下的仁德!”
說話的還是張紞,他起身一拱手把眼下的朝野共識給道了出來,把今天議題的主要意思給定了下來。
朱允炆聞言幽幽的看了他一眼,太祖是國家開國皇帝,所做所為,不論對與錯,都不是后輩子孫能議論的,張紞話里還好保持了尺度,不然他的一頓訓斥就是少不了的,眼下太祖的威望就是他的威望,輕易動不得,不管有什么人要是想敗壞太祖的聲譽,已達道否定他的政策的想法,在他這里都是無論如何都通不過的。
就算是現(xiàn)在要行新政,也是在太祖的框下進行挪騰,而不是去想著否定,說實話,施政這種東西,不管好壞,在一時之間都是看不出區(qū)別來的,就連他遇到事情都能橫豎扯出能自圓其說的道理,更別說這些成了精的大臣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一件事正著說反著說都是有理的,這也是沒主見的皇帝最大的問題,每個人的建議看著都有可行性,如果不能自己抉擇,就等著被坑吧!
大明最后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就是這種境遇,本身沒有主見,又想著要做些事情挽救頻臨崩潰的帝國,最后什么都沒做好,政策也是一天三變,明朝滅亡的鍋扣在他身上是一點不冤枉的,換一個人哪怕是什么都不做,都能夠保證明朝能多活一段時間。
朱允炆回想著這些反面例子一遍一遍的警醒著自己,臉上卻沒有絲毫變化,輕輕頷首,認可了張紞的話,示意繼續(xù)說下去,老臣還是老臣,沉穩(wěn)這塊拿捏的死死的,深合朕意!
張紞不意外鉿皇帝的認可,這段話是他準備了很久的結(jié)果,他在洪武朝位至吏部尚書,也是既得利益者,沒道理否認自己的執(zhí)政基礎(chǔ)。
他理了理思路,回想起昨天整理的想法,道“要行仁政首要的就是寬仁,太祖時期的一些刑法在如今臣看來已經(jīng)不合時宜,比如抄家滅族的罪罰就過重了,還有貪污量刑的問題,量刑過重不但不……”
張紞一時嘴快,差點就把到嘴的話給蹦了出來,再順著話說下去,就有質(zhì)疑太祖的嫌疑了,沒辦法太祖的一些做法,漏洞確實很多,說到這個要注意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量刑輕重如今看來還是要適宜為好,過輕起不到震懾作用,過重又會讓犯官破罐子摔碎,一不做二不休犯下更大金額的案子。”張紞頓了頓繼續(xù)說道“這也是我們沒想到的,臣有錯沒盡到臣子的責任,去及時提醒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