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這些天也仔細思量過,眼下朝廷政務是越來越繁忙了,奏折朕是日夜批改。”說道這朱允炆臉上也沒有絲毫愧疚,本來就是么天天批改奏折“然以朕的才能不及太祖之萬一,每每思及這偌大的帝國,這還在土地上受苦的民眾,總是心懷不安。”
“身負江山社稷之重不敢有絲毫差池,朕是深感力有不怠,眼下時間正好,朕有個想法就是在眾臣里提拔一些人入文華殿輔政,盼有能臣輔政,朕以之為師,好早日讓天下萬民過上好日子……諸位,以為如何?”
內閣是個好政策,即分化了群臣,又收攏了權利隱于幕后,內閣一確立就能使眾臣不能聯手對抗皇帝,以后他們讀書的目的就從“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改為以進內閣為為己任了,但偏偏誰進內閣的權利掌控在他的手里,接下來只需要明確內閣的權利基礎基本就能把他們掌控在手里了,這對他來說真是一步好棋。
也許制度到了后期不一定會演變成什么樣子,但是誰又能確保手里有萬世不移的制度?只要目前能在手里控制,后面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好了,人生在世什么時候會沒有問題呢?有了問題解決就行。
而且朱允炆想過后世明朝內閣制度的變質,淪為文官手里的掌中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閣手里的權利基礎不確定,也許能力強的如張居正可以通過內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能力差的呢?能力差的就是皇帝與文官中的夾心餅干,總要選一個站隊!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內閣的權利基礎來自于下,下面官員不支持那內閣就毫無用處,每錯……進內閣和出內閣的權利在皇帝手里,但是想做事的權利就在下面群臣手里了。
威望高的可以壓服眾臣,但是太平時期哪來的那么多威望高的文臣,有點也只是庸庸碌碌之輩。
皇帝的話引人發思,底下的眾人不禁面面相覷,內閣不是沒有先例,宋的政事堂就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但是問題不在這兒……
太祖立下了后世子孫不可再立宰相的祖訓,他們不得不遲疑皇帝的內心,是真的力有不及想要幫手,還是說釣魚來了!這個不想清楚可是會要命的!
張紞遲疑了下目光閃爍的問道“敢問陛下,這入職聞華殿是怎樣的一個章程,還請陛下示下。”
“內閣總領政務,下設六部,九卿剝離大理寺一并錄入,平常一應文書先入內閣批示,之后交給朕批紅下發通政司傳達各地。
內閣人員朕以為當以五到十一人單數為上,各人分管一塊,閣臣不分大小,有大事可舉手表決,人多的一方獲勝,出結果后報與朕批紅,至于加急文書就直入宮中了!”
朱允炆不以為然的輕笑道,他很清楚這些大臣在想什么,無非就是有賊心沒賊膽唄!
他搞出來的內閣與歷史上有些不一樣,基本貫徹的是現代中國的方法——民主集中制!
現代治理國家一般都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分權,一種集權,分權就是以公知為代表的三權分立論,集權是中國古代一直實行的辦法。
民主集中制不同之處在于權利同樣是集中在少數幾個人手里,但是卻又不純在專權的基礎,什么事都要投票。
朱允炆對自己能力有清楚的認識,這幾個月的時間里處理這個龐大帝國的政務已經讓他疲憊不堪了,不說累不累的問題。
關鍵是他也不會啊,沒這個能力……
現在把具體事務丟給內閣處理,讓內閣成為一個事務官的類型,然后把之前文英殿的一些人集中起來,在設置一個秘書機構當做他的團隊,把自己定位為政務官,這樣沒有能力沒有關系,歐洲那些選舉出來的官員哪個有能力了,只要有充足經驗的團隊就行。
說白了就是一個總統府,一個國務院,而且目前還沒規定首輔的職位,朱允炆這個時間點也不需要首輔總覽一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