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一共也就是二十三票,足以決出勝負。
只是場面很大,規格很足,會場也很恢宏,但是……這一切都擋不住大明是個帝制國家,所出結果還要交由皇帝負責,最后才能有決定下來。
在眾臣心中這就是唯一的美中不足了,好在雖然沒有正式舉行過,但是眾人想也想得出陛下一般是不會擯棄這么多大臣的共同決策的。
這是安慰之一了!
武英殿很大,好歹也是大明帝國的皇宮了,找個能容納下三十來人的會場是輕而易舉,不費事。
到了會場不用招呼,也沒有一個人遲到,所有官員從大門口魚貫而入,進去還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比朝會上所有人都要站著好多了。
在場的人,宦海浮沉幾十年,到了如今,不大不小也終于算得上是高級官員了,年紀也開始大了起來,不像年輕人,站也站不住了。
當然真要站他們還是能挺著,不少官員心中唯一的碎碎念就是——能不能把他們單獨列出來,掙扎了這些年,總不能還是和剛進官場的年輕人一樣的對待吧?
進內閣商議事情的待遇比在朝會上要好得多,說不得大部分時間還能撈到一杯茶水喝,這如何與其比較?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朱允炆實質性的罷朝,才會沒有引起群嘲、公憤。
朝堂上的文官再一次被他分裂了,低級官員與高級官員之間的利益不再是一樣了。
高級官員不用說,只有到了六部九卿堂官位置的才能稱的上高級,這些人現在的目的一門心思放在了內閣上,放在了進步上!要進去就要經過朱允炆的同意,一張張王牌就這樣不動聲色間被朱允炆掌控在手里了。
而低級官員,內閣啊,執掌朝政啊,這些都與他們關系不大,京官累,但是好在提拔快,而且正常來說在京的官員有項福利是地方官永遠也比不上的。
那就是參與朝政——早朝,每天這個時候他們都能以微末之身對國家政事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現在,高級官員會同朱允炆一起把這項制度給實質上廢除。
皇帝他們埋怨不了,只能把問題怪罪到自己上官的上官的上官身上。
只是這樣他們又能做什么呢?詆毀?都是士林中的前輩,資歷比他們深多了,他們驚奇的發現,以往的招數這次不管用了。
甚至回到值房,還遭受了一波來自上司的毒打,雖然他們距離九卿還有很遠,但是上司就不一樣了,又或者上司的上司,總有能治他們的。
對于掌控自己官帽子的人,不管是不是別人的上司,他們總是拒絕不了的,來自官場的壓迫,這些雛鳥們總算是深刻的體會到了。
這也是朱允炆崇尚分享的原因,拉一波打一波永遠是他的第一選擇,吃了他東西的,也總會有還回來的一天。
今天的會議還是由張紞在主持,當他和內閣眾人一齊走進來的時候,其他人已經在此干坐了半小時了,只是卻沒有一個人跳反,這段時間內閣已經建立起了足夠的威信了。
畢竟擔任閣老的又不是幸進之輩,都是老臣子,其中張紞吏部天官的位置還做了那么久,門生故舊可以說得上是遍布朝野了,一連串動作下來,已經沒有人敢于輕視了。
候泰也在其中,而且做的位置還是比較靠前的,看著臺前洋洋灑灑的內閣幾人,不禁苦笑,內心有了一絲悸動,,,他也想能位列其中。
內閣的位置與眾人的不同,光從椅子上就能看出區別來,最上方放著的才是他們的,堪堪有五張。
不像西方的圓桌,一圈人圍坐,在古代的概念里一直都是講究距離的,分餐、分桌來的很普遍,重大場合也一直是按這個要求來布置現場。
就和考試一樣,最前方放著朱允炆的位置,就算他不在,位置也會一直留著,再下方是內閣的,再往下就是六部九卿的